陇中之所以称为天下苦,是因为干旱缺水。有三件事最难忘记:一是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奏称这里“苦瘠甲于天下”;二是1972年周恩来总理了解到定西人民的生活状况后难过得流了泪;三是1982年联合国有关专家考察后认为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2014年12月28日上午10时,随着一声“通水”令下,洮河上游九甸峡水库的取水闸口准时开启,清澈的洮河水倾泻而出,涌入100公里总干渠。而后,经过3条干渠、18条支渠、2条城市专用输水管线,滋润着广袤无边的黄土地。
这,就是九甸峡,一个世纪大梦开始的地方。这,就是九甸峡水利枢纽,引洮工程的“龙头工程”。
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临潭、卓尼两县交界处的洮河中游九甸峡峡谷地带。九甸峡枢纽工程133米高的雄伟大坝在洮河中游九甸峡峡口处蓄水形成了“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9.43亿库容成为甘肃境内继刘家峡水库后的第二大水库,库水回程近50公里,与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和漾水崖森林公园交相辉映,共同形成了特色旅游风景区。
九甸峡主景区位于卓尼县藏巴哇乡境内。从包舍口燕子坪北进即入九甸峡,以峡中之九座峰巅而得名,亦称九甸峡。自古以来为甘川古道捷径,行人商旅历代络绎不绝。
“藏巴哇”是后藏居民的意思,后世称其为吐蕃之后裔,世居白石山下的藏巴哇,人称其祖先是“西藏后藏牛毛帐圈里”的居民,他们所尊的神是“白马山神”,传说是由“扎察纳尼拉则”和“藏格日安加参”率军东征途中经青海至此驻守边境的。
境内牛心崖上刻着东南西北四至境界,记载康熙年号,整个文字石刻约0.5平方米,风化漫漶已不可辨,所剩仅一、二字。附近还有康熙间所立的“番屯交界碑”。在九甸峡口的包舍口村有一古城遗址,城址边有校场,是古代屯驻洮河九甸峡口的重要军事重镇,当地村民每逢年节,集体演唱“纸马舞曲”,舞蹈场面词曲中充分表现了后裔们对祖先长期驻扎此地,清苦军旅生涯的同情和缅怀寄托了对他们出征、战斗及胜利归来等情景的追忆和歌颂。
九甸峡因峡中的九座峰巅而得名,亦称酒店峡。传说半峡中有一王姓婆婆开的酒店,过往客商都要饮上几盏以壮行色,久之得名。九甸峡东边有海拔3888米的白石山和西边海拔3578米的莲花山余脉将洮河夹在其中,使河水像脱缰野马奔腾咆哮于其间。
峡内河中巨石三五相叠,形如卧牛,激起惊涛怒吼,巨浪滔天。在10余公里的峡谷内,河面由七、八十米突缩到七、八米、十余米不等,合而复开,开而复合,两岸群峰竞秀,石壁耸立。
其间苍松翠柏,或高耸云表,或倒悬崖头,其景美不胜收。古人为了开道通商,曾费尽千辛万苦,悬崖打孔,凌空凿石,架设栈道,修造木桥溜索,使天堑变通途。岩壁上历代所建栈道孔穴,至今历历在目,古时所建河桥遗迹清晰可辨,现仍残存栈道数段。
九甸峡中有一古堡遗址,称桥道堡,附近崖上凿有石洞佛舍,尚有残存佛像。栈道石壁上有数处摩岩刻石,碑文中记载了历代修桥筑栈屡建屡毁的史实。
据悉,九甸峡水利枢纽通过近年来的稳定运行,真正成为了引洮供水工程的水源保证。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年调水量每年2.19亿立方米,惠及渭源、陇西、安定、临洮、榆中、会宁6县(区)57个乡镇150多万人口,发展灌溉面积19万亩。引洮供水工程完全建成后,每年可调水5.5亿立方米,供水范围达1.97万平方公里,涉及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5个市辖属的榆中、渭源、临洮、安定、陇西、通渭、会宁、静宁、武山、甘谷、秦安等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155个乡镇,总人口约300万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