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大隐历史上的今天》来到2月3日,今天的分享内容为:公元960年的今天,为抵御传闻中的南侵契丹军,军权在握的后周殿前都指挥使、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率大军北上,行至陈桥驿时,发动兵变,被众将以黄袍加身,拥立为帝,从而建宋代周,是为宋太祖。
自960年朱温篡唐,开启五代十国乱世以来,中国历史进入了武人治国的巅峰时期。“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后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权力游戏的真谛:以赤裸裸的武力为后盾,得军心者得天下。安将军不仅喊出了时代最强音,还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起兵反晋,然后兵败身亡。在那个时代,仁政德治、修齐治平、忠孝礼信、四海一家这些有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理念,已被只争朝夕的骄奢淫逸、走马换灯的王朝更替、厚颜无耻的卖主求荣、赤地千里的天下大乱彻底埋葬。
今人已经知道过去的历史走向,能够倒果求因地去归纳总结出所谓的历史必然性,而对于当时的古人来说,未来是不确定的,因而他们判断历史走向更多的是凭借历史经验、时代特征,自身才智,带有较强的随意性。虽然自秦始皇统一华夏以来,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对于当时身处乱世的古人来说,大一统何时能够来到,他们无从判断,毕竟这场乱世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而历史上能与这段乱世相提并论的还有持续数百年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乱世,而且虽然赵宋继承了后周的强大国力,但面对北方的契丹和南方众多的割据政权,难保不会一朝败亡,因而对于生活在陈桥兵变时的绝大多数古人来说,这只不过又是一场兵强马壮者为之尔的权力游戏,也许再过几年或者十几年,又一场类似的权力游戏会颠覆赵宋,继续着武人跋扈的乱世。
但出人意料的是,中国历史却从此发生了惊天巨变,而这一切的发生首先要归功于那个下决心改变历史的兵变篡位者——赵匡胤。与以往血流成河、生灵涂炭的兵变不同,在赵匡胤的强力约束下,这次兵变比较温和,军队没有烧杀抢掠,后周皇族得以保全,文武百官基本服从,地方叛乱很快平定,可谓“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充分展现了赵匡胤与其他政变者的不同之处。在地方叛乱平定后,赵匡胤又决心扭转安史之乱以来,地方藩镇权重,中央君弱臣强的乱世局面,在问策于赵普后,采取一连串加强中央君权、削弱地方武装的改革措施:
政治上,宰相、枢密院、三司使分掌民、军、财大权,又增加宰相人数、增设相当于副宰相的参知政事和负责弹劾的谏院谏官,从而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同时实行官衔与职务分离的“官、职、差遣”制度,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3年一换,直接对中央负责,不再听令于节度使,并设通判分知州之权,从而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由枢密院与三衙分掌调兵权与领兵权,将各藩镇精兵收入开封补入禁军,将20万禁军一半驻守开封,一半分驻地方、又使兵将分离,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从而消除了藩镇割据和兵变隐患,演绎出杯酒释兵权的历史传奇。
经济上,为削节度使权力,在各路(类似于现在的省)设转运使,将所属州县财赋,除留必要经费外,全部转运到开封上交国库,从而使地方财权收归中央。转运使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实际成为一路最高长官,后又设立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等机构分割转运使权力,防止转运使专权。
文化上,重文教、抑武事,大兴科举,实行文人统治,从此以后,“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有军功)岂得为好儿耶!”。而东汉以来影响中国数百年的门阀贵族势力最终在宋代科举大潮中彻底消亡。
赵匡胤为了消除乱世,对国家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局面,使得赵宋避免了被兵变颠覆的命运,也彻底终结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武人治国的时代,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文治巅峰,所谓“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
然而,赵匡胤为消除乱世而制订的一系列制度随着社会的变迁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更新完善,在面临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威胁时弊端日益暴露,最终酿成了标志着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和南宋灭亡的崖山兵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