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3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5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1082人,云南56名代表性传承人入选,晋升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本次入选传承人涵盖9个类别,其中民间文学类2人,传统音乐类5人,传统舞蹈类15人,传统戏剧类8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1人,传统美术类3人,传统技艺类12人,传统医药类1人,民俗类9人。值得一提的是,咱们文山州有3名代表性传承人入选,涵盖3个类别。
传统舞蹈类
梁正功(男,壮族)
项目名称:铜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梁正功,又名王文功,男,壮族,初中文化,1948年4月10日出生,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铜鼓舞第十三代传人。梁正功自幼受贵马村古风古俗的影响,跟随养父一起参加各种民俗活动。1966年初中毕业后主动参与、学习铜鼓舞和村里的祭祀活动。1970年正式向生父王正豪和大伯王正英拜师学艺,经过十多年的勤学苦练,熟悉掌握了铜鼓舞十二套基本套路和动作要领,如正月 “当叩”(壮语),意为“站、立”;三月:“劳洛扫靠吩”意为开路撒谷种等。
为更好的弘扬铜鼓舞文化,梁正功主动与寨老和长者商量,成功说服寨老转变铜鼓舞“传男不传女”这一习俗,同意让村里的女性也参与到舞蹈传承中。2001年梁正功开始收徒授艺,在传授过程中,他发现在学、传过程中大家对铜鼓舞的动作套路名称和顺序经常混淆,经他多年的收集、整理,最终完成了《铜鼓舞的十二套动作简介》。在他的组织下,所带徒弟从原来的12人已发展到30余人,每年他都会带领铜鼓舞队参加村里的各种节日活动。
2007年4月,梁正功被命名为《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第三批省级传承人。为更好的履行传承人职责,2012年,梁正功主动在学校里开展传承工作,每星期定期向学生教授铜鼓舞,使铜鼓舞有了更好的传承载体。
铜鼓舞是我州壮族、彝族群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神秘独特的铜鼓舞文化也越来越为世人所熟知。如今,在铜鼓舞的故乡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已有100多人会跳铜鼓舞。这些成绩的取得,要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铜鼓舞传承人——梁正功。 【同期】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铜鼓舞传承人梁正功: 注意这几个方面,这几个动作,就让它连贯得起来,脚要跳得到位,手也要甩得好点。 记者见到梁正功时,他正在家里指导村民们练习铜鼓舞。梁正功,壮族,今年56岁。15岁开始跳铜鼓舞,至今已有41年了。从梁老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对铜鼓舞的发展现状很是高兴。 【同期】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铜鼓舞传承人梁正功: 现在基本上教会50多个了,包括小学生的话,男的女的有100多人了。 有100多人会跳铜鼓舞,这可是梁老花了20多年才取得的成绩。上世纪九十年代,贵马村会跳铜鼓舞的不到10人,即使到了2000年,全村也只有20多位年龄较大的男性老者会跳铜鼓舞。 【同期】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铜鼓舞传承人梁正功: 旧风俗旧习惯,只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很多年轻人都不想学,就算学了以后又没有什么收入,对于我们传承中来说,困难就是这一点。 【同期】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村民沈龙超: 跳这个舞又不能当饭吃,我们要出去找钱,所以就没有时间去学,我们要出去苦钱。 不改变旧有的习惯,拥有悠久历史的铜鼓舞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作为铜鼓舞传承人的梁正功,首先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观念,将铜鼓舞传给了从外村嫁进来的儿媳妇沈凤兰。 【同期】梁正功儿媳沈凤兰: 赚不得钱,谁都不愿意,都愿意去打工,会的人就越来越少。我作为家里人当然是支持了,人少不管,只要谁在家,我就喊谁来学。除了陈规旧制的制约,舞蹈动作难度大也是制约铜鼓舞传承发展的一个因素。 【同期】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村民梁大祥: 这十二个动作当中,学好第一个动作又学第二个动作,就会忘记第一个动作,所以难度非常大。 【同期】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铜鼓舞传承人梁正功: 我一年教不会,我教两年,两年学不会我教第三年,直到教会。 对于梁老来说,为了发展铜鼓舞,陈规旧制可以改;学不会的,可以多花时间去教。但要花钱跳舞,这让梁老有些为难。梁老说,铜鼓是戴氏家族的,每次请铜鼓出来,都要花160元-660元不等。这次为了配合我们的采访,梁老再次来到戴家请铜鼓出山。 【同期】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铜鼓舞传承人梁正功: 但是只要能把铜鼓舞传得下去,有时候村上也是经济困难了,我只能从我自己身上垫出来,用了多少,村上能报就报,不能报就自己垫了。 梁老的努力没有白费,到2005年,在贵马村跳铜鼓舞的人达到50人,是2000年的两倍多。特别是在2006年铜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梁老的苦日子也算熬出了头。村里原来不学的也主动学,外出打工的也回来学。每年省、州、县也给予一些经费,请铜鼓的钱再也不用自己掏腰包了。 【同期】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村民沈学峰: 铜鼓舞不仅是我们村的宝贝,现在也被列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国家的宝贝,我们不仅要自己学好,还要教给下一代,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从那以后,村里的年轻人学跳铜鼓舞的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传承铜鼓舞,梁老又把目光转向了10几岁的孩子。 【现场】嘟、咚,嘟,咚,动作是这样,这样。 这一组孩子最大的14岁,最小的10岁,是梁老亲自挑选的铜鼓舞传人。今年6月还参加过广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同期】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村民李家俊:那当时是谁让你来学习舞蹈的呢?梁爷爷。为什么会让你来学习呢?因为梁爷爷说这个舞是宝贝,让我们来跳。 【同期】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村民沈雄敏: 那现在你们学习这个舞蹈的人一共有几人呢?大约20多人。
【编后】梁正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他的思想观念确异常开放,正因为他开放的思想,使铜鼓舞完好的保存了原始要素。经过梁正功20多年的努力,铜鼓舞已逐渐壮大起来。我们相信,有了更多人的参与,铜鼓舞这一民族文化之花也将绽放得更加绚丽。(文山广播电视台记者罗佳贵 卢吉艳 饶泉梅)
传统戏剧类
农学良(男,壮族)
项目名称:壮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民俗类
刘仕美(女,壮族)
项目名称:民间信俗(女子太阳山祭祀)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畴县
来源: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多彩文山 锦绣云南、多彩文山 关注
文山八县事 文山8县市最新资讯 关注
阅读原文,更精彩!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