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宋斯汀
来源 / 公众号“城市新知”(ID:chengshixinzhi)
常言说得好,内斗段子共十斗,江苏独占九斗。
说到同省内斗,江苏应该算无可争议的头把交椅。这个公认的内斗第一省,故事之多之奇,够公号圈、段子界用到下个世纪的了。
但是,内斗绝不止江苏一家,山东、安徽等地的内斗奇闻也不在少数。
同省内斗,斗的是什么,为什么内斗话题能否长盛不衰、历久弥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条城市竞争的定律。当然,内斗也在消解着以省为单位的认同,暗藏隐忧。
论内斗,江苏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最近,地球知识局推了一篇文章,叫《江苏为什么喜欢内斗?》,不妨先看下微博评论。
(微博评论截图)
除了面对“高考数学”这件事上江苏人是团结的,其他真算得上是“炮”火连天了。
作为一个江苏人,不得不承认,比中国海岸线更长的是我们大江苏的鄙视链。这条鄙视链,像一棵错综复杂的family tree,为大自然源源不断地贡献着嘴炮段子。
在江苏,任意的两个地方,甭管级别是否对等,哪怕是一市对一乡,坐下来就是一场嘴炮,满屏的都是“你那,啧啧……”
虽说鄙视链复杂,但还是有几条主线的,总结起来就是:
A.苏南斗苏北。苏南人嫌苏北人穷、素质差,为此还取了个专有名词“江波佬”(江北人的音,意指长江以北的地方);苏北人,好歹也挂着北方人的直爽,哪受得了这般屈辱,自然觉得苏南人尖酸刻薄、小市民。
B.苏锡常斗南京。苏锡常认为自己才是苏南的正统,南京镇江就是混进来的杂牌军。
C.苏中一盘散、苏北互不让。苏中(泰州、扬州、南通)一边忙着和苏北划清界限,一边忙着和苏南凑堆(比如扬州积极参与的宁镇扬一体化)。苏北又是谁也压不住谁,连云港、徐州谁也不让谁。
D.苏锡底下一票的百强县(昆山、常熟、张家港、太仓、江阴、宜兴)不服市区。苏州无锡内部就不太平,斗完苏北,还得回来搞定“小鬼”(市辖县级市)作怪。
好吧,说白了,就是地级市斗省会,县级市斗地级市,地级市互斗。真可以说,怼天怼地怼空气,配得上是世纪性的宫廷内斗戏,好不热闹。
江苏人为什么爱内斗
江苏这种层层互斗,经济上的分化是一个直接原因,甚至成为鄙视链形成的“内在机理”。
苏南富、苏北富,这是常人的定见。1990年代,江苏还提出苏南带苏北。苏北有没有带起来先不说,苏南的气焰反正是没下去过。
但经济原因,并不是江苏人爱斗的根源。
江苏内部,文化上差别,很多时候是要超过江苏各区块与周边省市的差异。
苏锡常属于吴语区,跟浙江上海更近,而不是与南京,语言就是天然的认同区隔。南京扬州淮安等地又属于淮扬文化圈,方言也是江淮官话,与安徽更近。南京也常年被苏南戏称为“徽京”。而最北部的徐州、连云港与北方中原文化更近,说的也是中原官话,饮食上也与苏南差异更多,很多地方以面食为主。
甚至,江苏建立完全是人为的结果。
冷兵器时代,淮河长江是战争中的天然屏障。所以元代之前,江淮南北多分属不同行政区划。明朝以南京为都,设南直隶,包含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到清朝康乾雍时期,才把人口众多的江南省(也就是明朝的南直隶)分拆为江苏、安徽。
但由于文化、语言、气候的差异,苏南苏北凑一对的争议一直没有停过。
甚至清朝地方治理中督抚同城(比如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同驻武昌府),到了江苏也出现了特例。当时,江苏出现了江宁(南京)、苏州“双省会”的奇怪格局。两江总督驻江宁府,江苏巡抚驻苏州府。而江北各府州亲近江宁府,而江南人民对江宁省会则无好感。
今天,江苏内斗局面,早就在文化上埋有隐患,清朝的治理体制又进一步分化了江苏内部的认同。直到今天,内斗、嘴炮不断,无非是百年来的自然沿袭。
经济格局逆转但内斗格局难转
地理、文化、体制上的特殊,使得长久以来,内斗成为江苏内部一个积重难返的死结。特别是,经济实力上的分化,算是给内斗浇了一把火。事实上,在内斗大戏中,文化当然是底子,但最直接的心理还是在经济上。
苏北穷,苏南富,苏中算是苏南苏北中的缓冲地带,于是按照经济总量排名有了苏南、苏中、苏北。
问题是,近10年,江苏“南中北”的格局已经被打破。
(图为2016江苏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
1.常州成为苏南掉队的代表。经济总量上被苏中的南通和苏北的徐州超越,南通徐州分列省内四五名,仅次于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则处于省内中游水平;
2.南京GDP总量超越无锡。这一逆转发生在2015年,常年被所谓的“老苏南”奚落的南京,此后又后来居上、弯道超车无锡,成为江苏第二个万亿俱乐部城市。战略地位上,又和浙江杭州遥相呼应,堪称长三角的重要“两翼”。
3.盐城抓住国家战略沿海大开发等机遇,一举超越扬州、泰州镇江。
4.还有更早之前的2010年,属于苏北的连云港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了苏南板块的镇江。
(图为2011—2015宁、锡、苏、常四市名义GDP规模对比)
这些数据都反映出,“经济—地理”上的苏南、苏中、苏北递减格局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去年6月履新江苏省委书记的李强就表示,在苏南分片区发展经济座谈会上就表示,“从江苏现有的格局看,传统苏南苏中苏北的划分法要被打破了”。
更有意思的是,苏南片区会议上,还包括了原本属于苏中的南通。
江苏各城市经济地位的扭转,带来了市民心理的微妙变化,但却没有完全扭转网络和现实里的内斗,甚至成为新一轮嘴炮的素材。对很多人而言,这不是苏南苏北一家亲的时候,反而是苏北反击,以及苏南凭借文化上的优越感继续呛声。
但发展是现实的。江苏的战略不会再以地理(南中北)为划分依据了。去年,江苏提出的“扬子江城市群融合发展”,试图把沿江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板块。毫无疑问,南京的核心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放大,并影响到整个江苏内部各区块的相互关系。
内斗何止江苏,只要省会不强,内斗必扬
同省内斗,江苏算是一朵奇葩,但绝不是孤案。放眼望去,甚至还不在少数还不在少数。
像安徽、山东、广西、福建,都是内斗大省。
比如山东,青岛VS.济南,沿海城市(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VS.内陆城市(济南、滨州、德州等)VS.鲁南城市(菏泽、临沂等)。
比如安徽,芜湖、安庆为代表的皖南撕省会合肥,撕完合肥撕皖北,也是常年不消停。
还有就是广西的南宁VS.柳州VS.桂林,福建的泉州VS.厦门VS.福州,等等,甚至广东的广州和深圳之间这几年也是嘴炮不断。
内斗省的恩怨情仇情况各异,一句两句说不清,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分属不同文化单元带来的认同差异,等等。
但绝大多数内斗省,背后多少都以城市地位、实力为内斗“武器”,而且省会城市经常深陷其中。再直接一点,这些内斗省都有一个较弱的省会城市。
正所谓省会不强,内斗不扬。这几乎成为未来城市竞争的一条定律。
比如山东,省会城市济南GDP排名第三,都被沿海的烟台比了下去。同是副省级城市的青岛,同是又是计划单列市,经济实力省内第一,自然看不上济南。河北的省会石家庄和经济最大市唐山也基本上是这种相处模式。
福建的情况类似,经济实力最强属泉州而非省会福州,但论政治地位、对外形象以及受到的“照顾”比不上福州、厦门,自然容易心里不平衡。而广西,柳州工业发展较早,以前又有铁路交通枢纽的优势,对省会南宁、桂林一直颇有微词,即便是这几年在产业和交通上优势渐失,经常也是满嘴的不服气和抱怨。
内斗大省安徽,虽然这几年省会合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皖南城市实力不济,但采取了抱南京大腿的策略。
省会城市的政治地位基本上很难撼动,但一旦经济实力不能领跑,在舆论上常常会遭到其他市的“挑战”,这个时候,政治地位又恰恰成为内斗的口实。
理论上说,一个省(区),多个经济中心的共同崛起是好事,对不同区域的带动也大有裨益,但区域的竞争也可能带来同省各市间的内耗。
而当省会城市开始加速聚集资源,从老二老三的位置上发力跃升到领跑位置时,原本与之陷入内斗的非省会经济中心,是否会就此加速衰落,谁也无法预见。恐怕,这也是未来城市竞争的一大隐忧。
城市新知
重新认识城市
微信:chengshixinzhi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