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帐篷对峙”事件背后:领土的蚕食

1367817251000 来源: 网易军事 0人参与


此次事件发生地,拉达克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都和西藏非常接近,素有“小西藏”之称。

此次对峙地区原隶属西藏 后遭印度吞并

所谓“帐篷对峙”的爆发地点位于克什米尔东南部的拉达克地区。中印边界问题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中印边界争议地区主要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西段是指中国西藏和新疆同克什米尔印度管辖区接壤的边界,而拉达克地区就位于边界争议地区的西段。拉达克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西部边缘,海拔在3000-6000米之间。历史上,拉达克地区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都和西藏非常接近,素有“小西藏”之称。

后来由于英国的入侵及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清王朝无暇顾及该地区,拉达克地区逐步被英属印度吞并,但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清政府垮台后的历届政府都从未承认拉达克地区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后,双方就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战后印度控制了拉达克。印方曾声称,中印边界西段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划定,遭到中国方面的驳斥,包括拉达克地区的西段边界争议由此而来。

62年解放军曾反击印度 后撤出争议区

1947年印度独立后,其不但继承了英帝国的遗产,还继承了英帝国不断对外扩张势力的不良嗜好。在尼赫鲁“前进政策”的指导下,印度频繁干涉西藏内政、蚕食中国领土,直到新中国忍无可忍,从1962年10月20日起自卫反击印度的侵略行径,这也就是著名的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战争以中国的胜利告终,在11月20日中国军队推进到传统边界附近。为了防止边界冲突扩大,缓和两国关系,中国主动停火并撤退至1959年实际控制线。

为了反击印度不断蚕食中国领土的恶劣行径,中国从1962年10月20日起发动了对印自卫反击战,为了防止边界冲突扩大,缓和两国关系,战后中国主动后撤。

中国的主动撤退以谋求谈判解决边界争议的举动并没有印度积极的回应,印度虽然没有通过武力解决问题,但印度拒绝谈判并不断向边境地区增兵保护既得利益。中印战争之后,中印关系进入了长时间的“冰冻期”,通过谈判解决中印边界争议的大门也因此长期紧闭,即使70年代后中印关系开始改善,中印的边界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印度执行蚕食政策 中印多次发生冲突

由于边界问题悬而未决,虽然1962年后中印没有爆发边境战争,但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走向不明确,双方经常爆发对峙事件甚至流血冲突。1967年,中印在中锡边界爆发了两次武装冲突,即“乃堆拉事件”和“畴拉事件”,两次冲突中,印度共有88人死亡、163人受伤,中国有340人伤亡。

1980年,英迪拉甘地出任总理后,对中印关系正常化并不感兴趣,在陆军势力的鼓动下重拾尼赫鲁的“前进政策”,不断向边境争议地区增加部队并蚕食中国领土,最终酿成了1987年中印边境冲突。当时中印双方互不相让,向边境增派部队并发生了小规模武装冲突,当时西方媒体甚至预言,第二次中印战争即将爆发。后来当时的中印两国政府意识到了边境对峙的危险性,开始减少前沿地区的兵力布置,边境危机和平化解。

上述的对峙和冲突主要发生在争议地区的东段,在争议地区的西段,双方边防部队发生摩擦也是常有的事,在“帐篷对峙”事件之前的2009年,印度在拉达克地区修建公路因“中国军队的阻挠和反对而停工”,引发了双方的又一番“口水仗”。


在印度媒体眼里,中国边防部队首先“越过边界”,在离边境线10公里的印度“领土”上安营扎寨,随后印度“被迫”跟进,“帐篷对峙”由此而来。图为对峙现场。

印度以"受害者"身份称遭到"中国入侵"

“帐篷对峙”事件被《印度时报》率先披露后,印度各路媒体开始轮番炒作“帐篷对峙”,以受害者的身份大肆攻击“中国入侵”。《印度时报》4月27日报道称,印度国防部长4月26日向印度议会提交关于中印在边界“对峙”的报告,首次承认中国士兵“进入印度领土20公里内”。

《印度斯坦时报》4月28日 则在题为“天鹅绒手套里的铁拳”的报道中,提醒印度政府在处理所谓中国“入侵”问题时要“软中带硬”。文章宣称,由于印度在边境地区加固工事、建设基础设施激怒了中国,中国采取此前的老办法,寻求制造边境冲突来“羞辱”印度,逼迫印度同意给予中国政治让步,并且暂停印度军方边境线的工事建设。除了上述纸质媒体的炒作,印度的一些电视台近段时间也在恶炒“帐篷对峙”事件。由于印度媒体大肆炒作,从4月26日开始,印度右翼分子在查谟、新德里等地举行游行示威,抗议中国的“入侵”。

外交部称中方是在正常巡逻 并未过境

对于印度媒体炒作中印“帐篷”对峙事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从4月23日起,连续三天表示,中国军队在中方一侧进行正常巡逻,没有越过实际控制线一步,不能同意有关中国边防部队“入侵”印度领土以及中国挑起中印边境地区紧张局势的指责,其还表示,当边境地区出现问题时,双方通过有关机制和渠道友好磋商解决。对于本国媒体的炒作,印度执政党的表态低调谨慎,印度总理辛格4月27日严词批评了印度媒体炒作中印边境“帐篷对峙”,其称这一问题可以和平解决。

大肆渲染的印度媒体、在街头歇斯底里的印度右翼分子、印度执政党的低调表态、中 国政府的矢口否认,似乎陷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怪圈,让人目不暇接,一头雾水,纷繁复杂的表象下,到底谁在撒谎?谁是边境对峙的始作俑者?

在印度媒体眼里,中国边防部队首先“越过边界”,在离边境线10公里的印度“领土”上安营扎寨,随后印度边境警察部队“被迫”跟进,在离中国营地300米的地方扎营,“帐篷对峙”由此而来,而事实真的如印度媒体所述的那样么?


印度首先在争议地区的小山丘修建哨所(Riki Nala),导致中国边防部队跟进,中国一直要求印度拆除这个哨所。图为印度修建的哨所。

此次中印帐篷对峙地点位于边境缓冲区

其实不然,此次中印“帐篷对峙”的具体地点位于中国阿克赛钦地区与拉达克地区的交界的缓冲区,缓冲区是中印双方对实际控制线理解存在分歧造成的,从印度媒体公布的图片和卫星图片来看,印度首先在争议地区的小山丘修建哨所(Riki Nala),导致中国边防部队跟进,所以中国外交部才会多次宣称,中国军队在中方一侧进行正常巡逻,没有越过实际控制线一步。因此,此次“帐篷对峙”事件的始作俑者是印度,印度边境警察部队率先破坏平衡,中国边防部队只有被动应对,在争议地区驻扎帐篷,抗议印度的蚕食中国领土的行径。

从更为宏大的背景来看,中国边防部队跨国印度声称的实际控制线靠前设置营地帐篷既是对印度在争议地区建立哨所的对称回应,也是中国对印度在边境争议地区一系列小动作的有限反制和警告。近年来,印度不断强化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谋求局部地区的军力优势,保护既得利益。

印度积极扩军备战加强山地部队建设

2013年1月,印度媒体报道,印度将在“十二五计划”和“十三五计划”(2012-2022年)组建多支,总人数达4万人的新山地作战部队,而山地作战部队的主要作战对象就是中国。此外,印度将为山地作战部队购买M777式轻型榴弹炮、运输直升机、武装直升机等适合山地作战的先进武器,以增强山地部队的作战能力。空军方面,印度空军除了对原有针对中国的机场进行现代改造以部署第三代战机,还在一些争议地区修建新的机场,在此次“帐篷对峙”地点附近,印度就在附近翻新战备机场,并修建雷达阵地、靶场等军事设施,该机场距中国阿里约有100千米,其对中国的威胁使显而易见的。

在边境警察部队方面,印度-西藏边境警察部队督察长在2013年2月表示,印度将在2015年前增加9个边境警察营,目前印度拥有45个边境警察营(还有4个正在组建当中)。面对咄咄逼人的印度,中国的有限反制可以起到一定的警告作用,显示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这次参与“帐篷对峙”的印度边境警察部队连一下军官和士兵有很多叛逃藏人(大多数为康巴人)。图为印度边境警察部队。

印度招募藏人建立边防部队控制边境

这次参与“帐篷对峙”的印藏边境警察部队(ITBF)可谓出足了风头,在对外方面,其是参与“帐篷对峙”的主力和前沿力量;在对内方面,其与印度陆军争夺对峙的指挥权,拒绝印度陆军指挥边境警察的“不合理要求”。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下风头正劲的印藏边境警察。

印藏边境警察部队是由印度内政部和达赖“流亡政府”治安部操纵的准军事部队。印藏边境警察部队成立于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结束后,营以上为印度人,连一下军官和士兵则有很多叛逃藏人(大多数为康巴人),现有约1.36万人,主要的武器装备有:迫击炮、轻机枪、步枪、冲锋枪等轻武器。印藏边境警察部队除了8000余人负责印巴克什米尔、印孟布拉马普特拉河边境的防务外,其余的主要用来对付中国。

其设有五个防区:A防区司令部设在列城,大约有300人;B防区司令部设在卡查木,大约有600人;C防区设在卡普拉雅格,约有900人;D防区司令部设在杜姆赌玛,约有1700人,E防区司令部设在大吉岭,约有700人,上述防区中ABC防区均在中印西段争议地区附近。因此,此次参与“帐篷对峙”的应该来自上述3个防区中的某个防区的边境警察。印藏边境警察部队这支特殊的部队是维护印占区治安的主力,也是对华军事准备不可或缺的准军事部队。印度内政部称赞印藏边境警察部队适应高原地形环境,会讲土语,是一支不可多得准军事部队。


在阿克赛钦和拉达克争议区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印度近年来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小动作不断,从上图可以看到其在靠近争议的地区翻新机场。

印度认为62年战争对其"伤害"大 有损颜面

“帐篷对峙”事件被印度曝光后,印度大大小小的媒体开始恶炒“帐篷对峙”事件,污蔑中国军队“入侵”印度,印度右翼分子和一些政客也开始大肆炒作。印度媒体恶炒的背后反映的是印度国内民众普遍存在的“受害者心理”(抛开媒体自身经济利益等方面考虑)。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国把当时“堂堂世界第三”、“亚非拉领袖”的印度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战后其国际影响力和威信受到了重创,印度在中印边境战争中遭到的“耻辱的失败”,“教训了整个一代印度人”,中国成为了印度建国以来对印度“伤害最大”的国家,“受害者心理”从此扎根于印度国内大多数民众之中,而且印度政府官员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

“受害者心理”导致行为体很容易先入为主把自己定位是受害者,欠缺对事物或问题全面、冷静、客观的分析,对双边关系发展可能构成对自身利益挑战,保持着某种强烈的甚至过度的敏感,基于“受害”的担忧和恐惧,对于可能的安全威胁或外部伤害极为敏感,容易错误夸大对方敌意和威胁程度。印度媒体恶炒“帐篷对峙”事件就是基于“受害者心理”,过度敏感、无视事实、夸大威胁。

印度反对派乘机攻击执政党 捞取资本

印度媒体的恶炒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受害者心理”而出现的过激反应,而印度右翼分子和政客大肆炒作则是别有用心。印度社会党领袖、前防长亚达夫就抨击执政的“团结进步联盟”对中国部队“跨越实际控制线”一事“毫无作为”,亚达夫还说,“如果会爆发战争,那就开战吧!”。

印度人民党主席拉杰纳特·辛格4月28日要求外长胡尔希德取消5月9日的访华计划,并支持印度陆军接管发生“对峙”事件的拉达克地区。印度陆军和印藏边境警察部队都参与对峙,但究竟由谁来指挥印方营地,有关方面却产生了分歧。印度陆军要求获得拉达克印藏边境警察部队5个营作战指挥权的要求,而印度政府内政部拒绝了这一要求。从上面可以看出,印度右翼分子和政客的大肆炒作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把“帐篷对峙”事件当作向执政党施压、获得政治利益的工具。


从中印政府对于“帐篷对峙”事件的表态来看,双方都倾向于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此次争端。印度外长萨尔曼·胡尔希德已宣布将按计划于5月9日访问中国,中印边防军官也进行多次“国旗会谈”解决“帐篷对峙”事件。据外媒5月4日报道,印度军队已经暂时停止在中国军队帐篷营地后方巡逻这。这些都表示双方正在缓和局势,避免事态升级。

2012年中印双方贸易总额达670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除了在经贸关系方面不断深化外,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不断深化。在中印关系不断改善的大背景,印度政府也意识到只有通过平等协商对话,扩大合作共识才有益于两国人民的福祉,因此,印度政府在“帐篷对峙”事件发生后表态低调谨慎。北京方面,由于中日钓鱼岛危机和南海争端牵制了中国不少的战略资源和精力,对印度在边境地区小动作进行有限反制外,更不会有进一步的举动。因此,“帐篷对峙”事件升级的可能性比较小。

缃戝弸璺熻创

浜鸿窡璐达紝浜哄弬涓�
璺熻创
鐑棬 鏈�鏂�
鏆傛棤鏁版嵁
姝e湪杞藉叆...
宸叉棤鏇村鏁版嵁
鍐欒窡璐�
{{threadInfo.joinCount}}
鍙栨秷 鍙戝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