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东生态保护新举措 守护“最后一块海龟产床”)
新华社广州10月2日电题:如何守护中国“最后一块海龟产床”?——广东惠州生态保护新举措
新华社记者杨维汉
广东惠东县,稔平半岛最南端大星山南麓,一段1000多米长的“月牙形”沙滩,人们只能远远观望。这段被惠州人视为“珍宝”的沙滩,就是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上唯一的海龟产卵沙滩——中国海岸线“最后的海龟产床”。
来产卵的海龟越来越少,要保护好“最后的海龟产床”
“每年到这里产卵的海龟只有两三只,今年只有两只来产卵,说明海龟越来越少了。”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少锋,面对国家海洋局“海疆生态行”采访的一行记者感慨地说。
海龟,恐龙年代繁衍至今的动物,长期遭到人类捕杀,数量逐年减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前,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的许多海滩都是海龟产卵地,如今只剩下广东惠东海龟湾这唯一的产卵地了。
失去了,才知道拥有的可贵。虽然每年“造访”的海龟寥寥无几,但它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海龟自然保护区,也是亚洲大陆架唯一一处海龟产卵场,这足以让惠州人骄傲。“海疆生态行”的记者日前来到保护区采访,也只能远望着沙滩,不能靠近。
只能远观的沙滩产床
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大亚湾与红海湾交界处,惠东县港口滨海旅游区最南端的大星山南麓,东北西三面环山,南临南海,近岸水深10到15米,陆地及海域总面积18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带700平方公里。
海龟保护区成立于1985年,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自2013年以来,保护区保护海龟上岸产卵共12只(次),产卵6窝,共802枚,孵化稚龟461只。
稚龟天然孵化下海,能存活到成年的不足千分之一。海龟的恢复是一个特别漫长的过程,开展人工干预增殖放流,就是为了提高海龟的成活率。
“我们人工介入,孵化率可以提高到80%以上。”王少锋介绍说,保护区目前已经启动人工孵化海龟研究,还会进行野化训练。
保护区成立30多年来,已人工孵化、救护和增殖放流海龟7万多只。“从2006年开始,我们给放流的海龟安装芯片,可以追踪海龟洄游路线,一扫描就能查到它的 身份证编号 、了解他们的履历,这对海龟保护和研究意义重大。”王少锋说。
“海龟是无国界物种,我们通过芯片收集海龟的位置情况,它们会游到印尼、菲律宾、冲绳等海域。”王少锋说。
保护区海龟救护中心水池中暂养的小海龟悠然游弋
随手扔进海里的塑料袋,就可能害死一只海龟
现在当地渔民的海龟保护意识也很强,会把误捕海龟主动上缴或送到保护区,几年来送到保护区救治的受伤海龟有700多只。
在保护区海龟救护中心,大大小小的池子中游弋着很多海龟。这些暂养的海龟绝大部分是人工孵化的,还有一些是渔民捕到后送来医治的。在入口处的池子里,记者看到一只少了一条前肢的海龟在游弋。工作人员说,它的前肢被渔船螺旋桨打坏了,但渔民把它救起来,送到了救护中心。
船舶的螺旋桨、渔船的脱网、临近岸边的养殖网格等都能威胁海龟的生命。“一个我们可能随手扔到海里的白色塑料袋,都可能害死一只海龟。”王少锋说:“海龟吃水母,它看到一个白色的东西漂在水面上,就会去吃。结果吃的不是水母而是塑料袋,又无法消化,就会造成海龟死亡。”
保护区北部12公里的考洲洋是海龟的“天然食堂”。从2013年起,惠州市投入上亿元开展重点海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种植红树林,彻底清理拆除迷魂阵网、地笼网等非法养殖与捕捞设施,整治规范网箱养殖、控制合法养殖规模……规范管理多管齐下,考洲洋的生态逐渐修复,再现美丽景色。
目前,考洲洋新种植红树林4500亩,消减吊蚝养殖面积1.74平方公里,退出的养殖捕捞面积12平方公里,占考洲洋海域面积42%,海龟到“食堂”进食安全无障碍。
水池中的大海龟
对海龟的保护,也是对人类自己的保护
惠州市作为广东省第一个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地级市,为保护珍稀、濒危海龟资源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不遗余力。
海龟产卵对海水水质和沙滩的要求特别高,惠州海龟湾近海水质始终保持一类以上的优质水平。近年来,惠州每年投入20亿元,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对惠东、大亚湾等海域进行严格保护。
“陆海统筹,生态优先,人海和谐发展。”这是惠州市长期坚持的发展理念。大亚湾石化区临海而建,控制陆源污染,政府综合施策,建设了统一排污管线,24小时监测,不让污水入海;石化区的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启用后,安全生产、控制污染得到“质的提升”;原油卸载码头采用新工艺,从源头防治污染,实现清洁生产。
整个生态环境变好,就是对海龟最好的保护,也是对人类自己最好的保护。
美丽的惠州双月湾
(原标题:广东生态保护新举措 守护“最后一块海龟产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