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网易科技
作者|栎行
编辑|丁广胜
11月25日盘前,阿里巴巴集团公布了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季度及六个月中期业绩。在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季度,阿里巴巴集团收入达到人民币2477.95亿元,同比增长5%。与此同时,受到即时零售等业务投入的影响,利润同比下降85%。
财报数据中显示出两个重要趋势:
1、利润和现金流承压严重:这是最显著的变化。集团经调整EBITA利润率从2024 Q4近20%的健康水平,断崖式下滑至2025 Q3的3.7%。利润的绝对值在Q3同比暴跌78%。现金流净流出200多亿。
2、即时零售虽然营收增长了,但仍然亏钱严重。即时零售业务实现收入229亿元,同比增长60%,订单结构有所改善(茶饮订单不再占据主力),但补贴过多仍然拉低利润收益,高管表示下个季度对闪购的投入将显著收缩。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份财报所展示的时间是2025年7-9月的数据,在这段时间里,淘宝闪购正在以“0元购”等活动快速燃爆国内的外卖市场,而正是这段时间,营收大增,利润狂跌。这清晰地量化了“即时零售”战略的财务代价。让人不禁疑问,为了外卖大战流失的上百亿,值吗?
集团层面:利润与现金流承压
如果说在2024年度阿里集团层面急于抛售银泰等非核心资产,将精力集中回电商与AI主业,那么2025年之后,随着外卖战的打响,阿里找到了更合适的机会将主业再次融合重组,并打薄中台。
于是在2025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组织革命:将淘天集团、饿了么与飞猪整合为“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这场变革的核心目标,直指当下电商领域最激烈的战场——即时零售。
然而,财报显示,阿里对即时零售、用户体验及科技进行了大规模投入,集团经营利润受到严重影响。财报显示,该季度为人民币53.65亿元(约合7.54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85%。经调整EBITA同比下降78%至人民币90.73亿元(约合12.74亿美元)。
![]()
需要注意的是,本季度集团销售费用激增340亿,经营现金流减少213亿。自由现金流在2025 Q2由正转负,并在Q3进一步扩大净流出至-218亿元。连续两个季度巨额净流出,累计超400亿元,标志着公司已进入高强度的资本开支周期。
这验证了管理层“将利润和现金流投向未来”的表态,但也对财务可持续性提出了严峻考验。阿里能否在“现金消耗”与“盈利拐点”的赛跑中胜出,将成为判断其战略成败的关键。
闪购给阿里带来了什么?
阿里发力“淘宝闪购”,本质上是一场用短期利润换取长期市场地位的豪赌,也是整个阿里集团最新战略转型的关键。本季度财报数据及高管电话会为这场赌局提供了初步的答案:业务规模快速扩张,盈利结构略有改善,但整体盈利仍面临重重困难。
![]()
从正面来看,外卖市场的盈利结构正在向好发展。
首先,背靠阿里大集团,淘宝闪购与天猫、盒马等国内电商业务的融合做出了与美团不同的“行业壁垒”。财报披露,截至10月底,约3500个天猫品牌已将其线下门店接入即时零售业务。蒋凡也表示,10月以来,盒马和天猫超市的闪购订单较8月增长了30%。
这意味着阿里巴巴正将其最核心的品牌资产注入即时零售的新战场,一个基于阿里生态的“线上交易、线下发货、即时配送”的闭环正在加速形成。这可能会与美团等专注于即时零售的企业之间形成新的市场区隔。
此外,财报中称即时零售业务的单位经济效益已实现显著改善,所谓“单位经济”,衡量的是每一笔单独订单能否算得过账,它聚焦于订单的直接收入与成本(如商品、配送、补贴),而不考虑总部运营等固定费用。改善意味着,在单笔订单层面,亏损正在收窄。
根据蒋凡等管理层的阐述,这种改善主要源于三点:
一是履约物流效率提升,订单密度增加使得骑手配送路线更优,单均配送成本被摊薄;
二是客单价上升,用户从只点茶饮等扩展到购买电子产品等高价值商品,提升了单笔收入;
三是高客户留存率,意味着获取新客的补贴能在其消费生命周期内被摊销。这证明阿里不再是单纯靠补贴换规模,而是开始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然而这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随着补贴的退场,客单价上涨,用户是否会继续买单?随着单量的增长,骑手的数量是否会增加,从而提升配送的成本?加之美团等对手的“围堵”,即时零售业务的盈利路径,目前没有结论。
这一点在财报上更为明显,阿里CFO徐宏在电话会中表示,三季度是闪购业务投入的高点。随着整体效率的显著改善和业务规模的稳定,预计该项业务的整体投入将在下个季度显著收缩。这一表态从管理层角度确认了当前正是战略投入强度最大的阶段,也反映出当前投入规模已接近承受极限。
结论是,阿里做外卖目前无疑仍处于“烧钱”阶段,但管理层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烧钱”的性质从“粗暴补贴换规模”转向“有效投入提效率”。
而从目前的数据来看,阿里即时零售业务虽然取得规模增长,但远远没有摆脱“投入换市场”的发展模式。单位经济改善仅是扭亏的第一步,管理层对下季度投入收缩的计划能否落实,以及这是否会影响业务增长势头,都将成为判断战略可行性的关键观测点。
在国内电商业务之外,财报同时强调了AI与云业务的增长——这是阿里集团的另一个主线业务。数据显示,云智能集团是本季度的增长明星,季度收入同比加速增长34%,达到人民币398.24亿元(约合55.94亿美元)。另据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徐宏介绍,阿里的核心业务收入保持强劲增长,AI收入在云外部商业化收入占比提升,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10%。
CEO吴泳铭在回应AI泡沫争议时指出:“当前行业GPU资源利用率饱满,甚至前几代芯片也在高负荷运转,三年内不太可能出现AI泡沫。”尽管如此,过去4个季度阿里在AI+云基础设施的资本开支约1200亿元,这也是自由现金流承压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平衡AI投入的长期性与即时零售的短期消耗,也是阿里面临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