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网易科技《态度》栏目
作者|袁宁 袁雪丽
编辑|丁广胜
市面上每十台主流机器人,就有八台在用这家公司的手指传感器。这听起来很“硬核”。但接地气的是,在湖北,一项过去需要熟练工人手动才能完成的小龙虾剥壳工作,也即将由他们的机器人接手。这就是他山科技在做的事情。
时间拨回2017年,当大多数人还在关注机器人的外观和屏幕互动时,CEO马扬已经想得很清楚:机器人的终局,不是陪聊的伙伴,而是能干活的“新劳动力”。他认为,让机器人从“能懂”进化到“能干”,关键就在于一双手。
光有眼睛(视觉)还不够。机器人能‘看见’一个杯子,但要稳稳地拿起它,力道用大了会捏碎,用小了会滑落。这中间缺失的一环,就是‘手感’,也就是触觉。
马扬解释,“触觉是唯一能与世界交互,并真正改变世界的感知。”就像我们拿起水瓶,手会下意识地调整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操作”。
![]()
触觉感知需要探测多维变量
这种“手感”需要极快的决策。就像人碰到烫的东西会本能缩手,90%的决策需要在手端甚至指尖完成,而不是传回“大脑”再下指令。为了实现这一点,他山科技花了近5年时间,磕出了一块专用于手端的‘触觉感知底层芯片’。
现在,他们的机器人手指,能感知到一张名片和两张名片之间仅0.01N的重量差别;甚至能通过触摸,以超过90% 的准确率“尝”出杯子里的是水还是白酒。
![]()
仿生触觉传感器的6大功能
马扬告诉《网易科技》,他山科技目前年收入已过亿。而他现在正在做的是带着这些“能干”的机器人,走向更具体的场景:除了开头提到的小龙虾加工,还有危险的化工厂巡检、重复的酒店送物等等。
马扬预计,一年内,这些机器人就会在真实场景里干活,三到五年内,会大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以下为《网易科技》与马扬的交流,经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网易科技:公司2017年就成立了,在具身智能浪潮来临前,产品的应用场景最初是如何规划的?
马扬:公司成立之初就瞄准机器人的具身应用场景。2016-2017年上一波机器人浪潮中,海外的波士顿动力、国内的优必选等企业的机器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调人形外观和动作展示的方向,另一类是具备屏幕互动功能的类型。
我们当时判断,机器人要实现工业化、商业化并走进家庭,核心是替代人完成劳动,成为新的劳动力,而这关键在于拥有类似人类的手部工作能力。
当时视觉技术已能完成不少任务,但存在仅依靠视觉无法解决的任务。要让机器人具备手部工作能力,手指必须具备足够的感知和控制能力。
早期我们依托清华大学与曼彻斯特大学的技术资源,尝试用触觉实现视觉无法完成的材质识别等功能,过程中发现若要让机器人手部自主快速反应和调整,必须在手端甚至指尖配备专属芯片,因此公司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研发触觉感知底层芯片,这一过程耗时4-5年,恰好赶上了当前的机器人浪潮,形成了扎实的技术壁垒。
网易科技:从您的视角来看,当前机器人发展的瓶颈是在 “身体”还是 “大脑”?您怎么看现在机器人在这两方面上的瓶颈?
马扬:机器人的发展需要同时突破 “能懂”和 “能干”两大难关。“能懂” 是指通过算法学习任务步骤,“能干” 则是将认知转化为实际操作,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目前的瓶颈在于,大脑的计算多依赖云端,端侧自主决策能力不足;而身体层面,虽然硬件已逐步完善,但机器人的技能需要大量训练才能形成。
我们更专注于 “能干” 的突破,通过多种训练方式提升机器人的操作能力:一是仿真学习,在虚拟环境中低成本积累基础经验;二是真实场景学习,结合遥操作、监督学习等方式;三是无人监督的自适应训练,让机器人通过反复重复动作实现技能熟练,就像人类反复练习写字一样。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可多台同步学习、汇总数据,且技能可复制累积。
对于未来落地还是持乐观态度,预计1年内会有实际应用场景落地,3-5年内将有大量机器人进入日常生活,承担特定工作任务。
网易科技:触觉技术的核心难度在哪里?是否主要依赖传感器?
马扬:对于触觉来讲,我们通常认为触觉与人类其他感知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唯一需要与客观世界产生交互并改变世界的感知,其他感知仅用于认知世界。比如拿一瓶水时,触觉不仅能感知它,还会改变它的位置,同时传递温度等信息。
因此,触觉技术既需要实现感知,又要完成执行,且感知到执行之间的快速决策必须在手端完成,这就像人类遇到烫手物体时本能缩手的 “不过脑子” 的反应,依赖手部神经元快速决策,机器人的手部也需要90% 的决策在本地完成。
技术难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感知层面,需要精准捕捉力(包括压力、摩擦力)、温度、物体表面状态(干性、水性、油性、粗糙度)以及材质等多种信息;二是决策与执行的协同,需要专用芯片支撑手端的快速反应和调整,这也是我们优先研发触觉感知专用芯片的原因,而非单纯依赖传感器。
网易科技:目前他山的触觉感知技术已经达到什么程度?
马扬:在感知能力上,我们的力感知精度已超越人类,可分辨0.01N左右的力差,能准确区分一张和两张名片的重量差异;温度感知和物体表面状态感知能力已与人类相当。
在材质分辨方面,我们近期发布的成果可通过触觉分辨多种材质,准确率超过90%,部分场景下甚至超越人类。比如能通过触觉区分水、白酒等不同液体,这并非依赖重量,而是利用不同液体材质对传感器的不同反馈实现的。
此外,我们的机器人触觉除了接触式感知,还具备一定的穿透式感知能力,这是人类触觉所不具备的优势。
网易科技:基于公司的技术,您认为未来机器人最先落地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马扬:优先落地的场景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危险、恶劣环境下的工作,比如化工厂巡检、管道探测等异构机器人的应用,可替代人类完成高风险任务;
另一类是简单但重复繁琐、人类不愿长期从事的工作,具体包括商业服务场景:如为酒店机器人加装灵巧手,实现自主取物、递物,完成给客人送水、送文件等服务,也可作为企业前台提供引导、递送等基础服务;还有就是工业检测场景,对于工厂中需要24小时值守、对速度要求不高的检测类工作,机器人可实现全天候高效替代;
另外就是一些特殊生产场景:如湖北小龙虾加工厂的头尾分离工作,目前该环节依赖8000多名工人手工完成,我们的技术已通过仿真学习、监督学习等方式实现及格水平,计划明年落地应用,解决自动化难题。
网易科技:当前团队规模有多大?
马扬:目前团队规模在350人左右,今年招聘需求旺盛,上半年已完成全年招聘计划的一部分,下半年将继续扩大团队,来应对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
网易科技:目前公司的合作厂商有哪些?
马扬:其实对于他山现在有两部分的方向,合作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零部件层面,我们的机器人手指传感器已占据约80% 的市场份额,市面上主流机器人厂商均有使用;二是场景层面,与汽车生产商、工厂、酒店等场景方合作,提供完整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服务。
网易科技:融资时更倾向于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
马扬:融资还是秉持 “双向奔赴” 的原则,我们重点关注两类合作方,一类是底层技术合作方。因为我们做的传感器,在材料学上要有一些很好的支持,材料的革新会推动前端产品的更新,所以我们会跟一些材料厂家有很多的合作,成为我们的资方。
另一类是场景端需求方,在工业、商用等场景有实际需求的企业,可以通过深度合作成为产业端投资人。
网易科技:公司明年在收入和技术方面有什么具体目标?
马扬:明年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商业场景的实际落地,让具身智能机器人真正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而非仅停留在展会演示阶段。
在技术上,会持续优化触觉感知与机器人技能训练方案,完善数据采集与训练体系;目前公司收入已过亿,且在随着场景落地将持续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