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科技 > 网易科技 > 正文

中国在月球栽的嫩芽已经"死了"?这次外媒没乱说

0
分享至

(原标题:中国人在月球栽的嫩芽已经“死了”?这次外媒没乱说)

【文/观察者网 郭涵】

1月15日,中国完成了航天史上的一次创举:嫦娥四号上搭载的棉花种子长出了嫩芽。这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表面培养植物并生长出第一片绿叶。

这株小小的嫩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那么如今这株嫩芽怎么样了?

这两天,外媒却纷纷以“中国在月球上的植物已死”为标题,报道了这株月球上“唯一植物”的命运。

CNN:死了


《商业周刊》:死了


Space.com:死了


《独立报》:死了

死了?回想起以往部分外媒不公正评价中国航天成就,一般人恐怕都会自然而然产生一个疑问:这是不是他们又在带节奏?

然而这回真不是。

外媒引述的消息来自科普载荷项目组前几天所做的情况介绍。

“月面微型生态圈”科普载荷项目总指挥刘汉龙

项目总指挥刘汉龙的原话是这样的:

“目前,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已进入断电状态,载荷内部在月夜温度零下52℃的情况下,所携带的六种生物将结束本次科普试验使命,处于冷冻状态。待下一个月昼期温度上升后,在全封闭状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中,六种生物将被慢慢分解成无害的有机物,并将被永久封存在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部。”

“目前处于冷冻状态……将被慢慢分解成无害的有机物。”简而言之,的确是“死了”。这些外媒并没有乱说。

央视新闻1月15日报道,“嫦娥四号”携带的棉花种子已长出发芽

众所周知,月球昼夜温差极大。连我们的玉兔二号月球车都一度休眠,以“熬过”月球上酷热的白昼。而载荷总设计师谢更新介绍:“这个载荷没有带电池上去,没有带保温的上去。”发芽已属不易,客观条件上并不能保障嫩芽继续生长。

但尽管如此,中国的确验证了人类是能够在荒芜的月球表面培养植物并生长出第一片绿叶。这次的实验通过研究生物在月球低重力、强辐射、自然光照条件下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状态,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

如刘汉龙所说:“科普,是本次载荷项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使命。”中国本次发射“嫦娥四号”,再一次把全世界的注意力拉回到月球,实现了人类多个第一次。

外媒高度关注这一株小小的嫩芽,可以说在正是中国航天事业处于世界前列的例证。

毕竟,只有第一名才能收获最多的关注。

延伸阅读:发布会 ——月球上的嫩芽现在咋样了?

1月15日,重庆市政府举行发布会,邀请重庆大学副校长、科普载荷项目总指挥刘汉龙介绍了相关情况。

刘汉龙:6种生物首次登上月球背面

刘汉龙:科普,是本次载荷项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使命。项目团队通过研究生物在月球低重力、强辐射、自然光照条件下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状态,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该载荷由结构模块、热控模块、控制模块、导光模块、生物模块等组成,搭载有马铃薯、拟南芥、油菜、棉花、果蝇、酵母6种生物。载荷总重量2.6kg,此外,还有18毫升水,以及土壤、空气、热控以及两个记录生物生长状态的相机,总重量为2.608公斤,生物生长空间为1升左右。

载荷内搭载的6种生物构成一个含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微型生态系统。其中,植物生产氧气和食物,供所有生物“消费”;作为消费者的果蝇和分解者的酵母,通过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此外,酵母可以分解植物和果蝇废弃物而生长,酵母又可以作为果蝇的食物。

刘汉龙:生物物种筛选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

刘汉龙:看似简单的6种生物,最终能成为首次登上月球背面的幸运儿却经历了上百次物种筛选和无数次生物实验。

本次搭载的生物物种筛选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因为“罐子”里资源有限,要求里面的动植物不能占用过多空间。哪些“旅客”能登上月球,首要条件就是“个子小”。其次,由于月球表面低重力、强辐射、高温差等极端条件限制,因此要求动植物能耐高温、耐冻,而且能抗辐射和抗干扰。本次载荷生物种类的筛选除了实现在月球表面环境下植物种子发芽或幼虫成长的最低目标,更重要的是基于未来进一步开展太空生物学研究的长远考量,而这也是为以后人类进入月球乃至地外星球生存提供保障。

为了给载荷内生物营造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载荷罐体分别装置了“空调系统”、光导管和水仓室。罐子的保温层,能经受月表面剧烈温差的考验;内部装有自动调节温度的“空调系统”,通过温度传感器保证环境在25摄氏度左右。罐体内,植物可通过载荷顶部盖板上的光导管吸收月面自然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水仓室携带了一个装有18ml生物专用水的水袋和电磁泵,着陆器落月并加电后,接到地面指令让电磁泵工作,将水袋中的水通过水管释放到生物舱表面,为生物生长提供水分。

刘汉龙:人类首次在月球表面培养植物并生长出第一片绿叶

刘汉龙:科普载荷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的第一天(1月3日)23:18分加电开机后,载荷内微型生态系统开始进入生物月面生长发育模式。从开机到1月12日20点地面发送了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断电指令,载荷正常关机,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在轨工作状态良好,累计工作时间长达212.75小时,主副相机累计拍照34次,下传照片170多幅,传回的照片显示,载荷内的种子发芽,实现了人类首次在荒芜的月球表面培养植物并生长出第一片绿叶,这将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

刘汉龙: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已进入断电状态

刘汉龙:载荷在月面注水进行发芽和生长实验以后,经过9天时间进入月夜期。目前,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已进入断电状态,载荷内部在月夜温度零下52℃的情况下,所携带的六种生物将结束本次科普试验使命,处于冷冻状态。待下一个月昼期温度上升后,在全封闭状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中,六种生物将被慢慢分解成无害的有机物,并将被永久封存在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部。

本次试验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记者:在月球背面进行生物生长试验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刘汉龙:我们这次科普载荷的意义,是希望通过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的实施,推动生物学知识的普及,加深普通民众对生物学原理的了解;宣传我国探月工程成果,激发人们对宇宙探索和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究竟哪几种植物发芽了?现在什么状态?

记者:请专家详细介绍一下,在月球表面的试验当中,到底是哪几种植物发芽了,到现在试验结束是什么状态,果蝇怎么样?动物是什么样的状态?

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总设计师、重庆大学先进科技研究院院长谢更新:我们现在公布的是6种生物,微生物、果蝇等,目前的结果已经宣布了,发布了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颗芽,是棉花芽,其他的物种不确定,我们上面有两个相机都是不能调焦的,受重量限制,不可能调焦。我们现在发现了已经确认了棉花的种子发芽,其他是不是发芽?一方面是我们相机,没有看到明显的变化。果蝇是比较懒的动物,不一定出来,与此同时我们分析了一下,我们下去连续将近6天,我们月球上大概10点半左右,月球上温度比较高,我们里面两片冷热片,再怎么控制温度也是超过30度了,大家知道,超过30度很多植物发不了芽,不适合发芽,所以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刚刚讲的,我们这个载荷没有带电池上去,没有带保温的上去,现在大家都知道是很多动不了,我们里面的温度要达到零下负50度以下,植物就冻坏了,就分解成了有机物,永远在罐子里面了。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全国高考作文题全部出炉,有考生直摇头:好下笔,但考高分不易

全国高考作文题全部出炉,有考生直摇头:好下笔,但考高分不易

育学笔谈
2023-06-07 12:33:58
曝成都七中被开除学生把滚烫热水泼到老师脸上,大喊:我要杀了你

曝成都七中被开除学生把滚烫热水泼到老师脸上,大喊:我要杀了你

精致小学教育
2023-06-07 07:31:41
知名景区突发!确认已无生命体征!山西大整治!

知名景区突发!确认已无生命体征!山西大整治!

太原同城
2023-06-07 14:14:58
湖滨无人机从天而降划伤路人,机主找到了!医生说脸上可能留疤,22岁女孩一直哭……

湖滨无人机从天而降划伤路人,机主找到了!医生说脸上可能留疤,22岁女孩一直哭……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2023-06-07 01:22:06
韩国瑜被罢免高雄市长满三周年,他在岛内政坛还有多少影响力?

韩国瑜被罢免高雄市长满三周年,他在岛内政坛还有多少影响力?

海峡导报社
2023-06-07 13:55:10
好样的!中国斯诺克3人拒绝配合梁文博,以丁俊晖为榜样保住清白

好样的!中国斯诺克3人拒绝配合梁文博,以丁俊晖为榜样保住清白

雨吖动感画画
2023-06-07 12:51:28
谁炸塌了赫尔松关键大坝?危害相当于1200个西湖倾泻而下

谁炸塌了赫尔松关键大坝?危害相当于1200个西湖倾泻而下

中国新闻周刊
2023-06-06 22:43:13
学生被撞死妈妈跳楼最新进展:撞人老师被刑事侦查,已经立案处理

学生被撞死妈妈跳楼最新进展:撞人老师被刑事侦查,已经立案处理

素素娱乐
2023-06-07 09:24:31
是时候将街拍纳入纪委管理了

是时候将街拍纳入纪委管理了

小舞视界
2023-06-07 12:19:29
春华同志密集赴辽宁和四川两省调研

春华同志密集赴辽宁和四川两省调研

能源之芯
2023-06-06 18:29:17
已有39个“老虎”被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透露反腐最新动向

已有39个“老虎”被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透露反腐最新动向

政知新媒体
2023-06-07 01:21:39
曝泰国艺人见面会,主持人发表涉台涉港不当言论,现场粉丝高喊CHINA回击

曝泰国艺人见面会,主持人发表涉台涉港不当言论,现场粉丝高喊CHINA回击

西虹市电台
2023-06-07 11:55:00
雷阵雨来了!还有局地8级大风!天津发布预警

雷阵雨来了!还有局地8级大风!天津发布预警

环球网资讯
2023-06-07 16:08:21
活久见!三年时间从近1000元,跌到了73元,韭菜已经割到根了

活久见!三年时间从近1000元,跌到了73元,韭菜已经割到根了

惜别的海岸
2023-06-07 08:47:00
快讯!绍依古发表重磅声明

快讯!绍依古发表重磅声明

果妈聊军事
2023-06-07 07:24:20
2013年,7名美艳少妇自愿和秃头大爷发生关系,警方:没那么简单

2013年,7名美艳少妇自愿和秃头大爷发生关系,警方:没那么简单

大佬日志
2023-06-07 08:00:19
国企高管携情妇逛街意外被街拍!涉事女方个人账号被曝光!

国企高管携情妇逛街意外被街拍!涉事女方个人账号被曝光!

远荐
2023-06-07 13:22:07
他顶住巨大压力,决定访华了,中国付出很大努力!

他顶住巨大压力,决定访华了,中国付出很大努力!

占豪
2023-06-07 02:19:01
国防部宣布!

国防部宣布!

中国日报
2023-06-06 20:00:19
上海市纪委监委通报4起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上海市纪委监委通报4起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界面新闻
2023-06-07 15:04:35
2023-06-07 16:36:49

科技要闻

前员工爆料!苹果头显Vision Pro暗藏"脑机接口"

头条要闻

乌克兰官员:修复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至少需要5年时间

头条要闻

乌克兰官员:修复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至少需要5年时间

体育要闻

谁能想到,乐福成了总决赛的关键

娱乐要闻

激动!李靓蕾称与王力宏美国官司胜诉

财经要闻

汽车要闻

两月卖出四万台 五菱缤果能成新“神车”么?

态度原创

时尚
数码
手机
教育
公开课

在翻身和翻车之间反复横跳 谁能帮帮她?

数码要闻

一文看懂WWDC23:Vision Pro头显来了!还有5大系统更新

手机要闻

一图看懂WWDC23 售价2.5万 苹果Vision Pro头显终于来了

教育要闻

高考直击:“旗袍妈妈”送考,祝孩子旗开得胜!

公开课

蓄水20年的三峡大坝里,最大的鱼有多大?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