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个人与一座村庄的生态梦想)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慧文 刘瀚潞
沅江市三眼塘村是个三面环水的“湖村”。行在宽阔的村道上,远处的南洞庭湖在秋阳下闪着金色的波光。
在这个不太起眼的湖区小村里,有一座洞庭湖生物多样性科普馆。馆藏的动植物标本中,涉及洞庭湖的生物有702种,共一万多个生物个体,向人们展示着洞庭湖充满自然律动的生命力。
洞庭湖生态的立体“百科全书”
踏入馆内,铺地的蓝色砖呼应着浩渺的湖水,鸟类的标本展现眼前。
洞庭湖是鸟类王国。它宽广的湖面、湿地草甸和芦苇荡,是鸟儿们赖以生存的绝佳生境。这些标本汇集了白鹭、喜鹊、斑鸠、翠鸟、天鹅、东方白鹳等多种鸟类,既有洞庭湖的“常住民”,也有从西伯利亚、蒙古高原翩然而至的季节性候鸟。鸟类标本多安放在一截树枝之上,有的作振翅欲飞之势,有的状若安然憩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候鸟天堂”的微缩图景。
洞庭湖是水的世界。它不仅是“四大家鱼”(青、草、鲢、鳙)重要的种质资源库,还生活着长江江豚等水生动物。科普馆用透明玻璃罐展示着在洞庭湖长期生存的鱼类,还有胭脂鱼、中华鲟等珍贵品种。三眼塘村党总支原书记杨建军介绍,胭脂鱼因常年在20米以下的深水区活动,较为罕见。它的颜色会随年龄产生奇妙变化。
除此之外,科普馆还展示了刺猬、华南兔等生活在洞庭湖区的陆生哺乳动物及数百种洞庭湖区的水生与陆生植物标本。
“这个部分,要凑近看。”在一排展柜前,杨建军提醒记者向前一步。是牛虻!被固定在展板上的牛虻标本,连薄翼上的纹路和每一根触须都一清二楚。杨建军表示,馆内收集制作了沅江境内洞庭湖区的几乎所有昆虫标本。
守护洞庭湖的生态记忆
这些标本,是沅江市疾控中心退休职工李文建40余年的心血。李文建已年过七旬,近期身体欠佳,现居外地。杨建军向记者讲述了这位老朋友的故事。
李文建在南洞庭湖区长大。在他的幼年记忆中,洞庭湖很“热闹”。鳝鱼、鳖、螃蟹随处可见,鱼数不胜数。村庄附近,也经常发现麂子、黄鼠狼等动物。
1975年,25岁的李文建从益阳卫校毕业,被分配到沅江市卫生防疫站工作。他先后参与了由国家、湖南省组织的洞庭湖区钩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并在工作中逐渐掌握了标本制作的方法。由于工作原因,他深入湖区,对洞庭湖的生态有了进一步了解。他认识到,人们对洞庭湖的开发利用在逐年加剧,但他对人们的劝说也不起作用。
如何挽留深爱的大湖的生机?他想,可以慢慢收集、制作洞庭湖动植物标本,并通过展示标本唤起更多人保护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意识。
因工作之便,他将许多死去的昆虫和啮齿类动物制作成标本。后来,在朋友和同事的线索帮助下,他自掏腰包,从市场、餐馆买回已死亡的飞禽走兽和鱼类,作为标本的素材。
他的“手艺”也渐渐为人所知。2016年夏天,洞庭湖突涨大水,一对麋鹿来不及逃跑,被水淹死。沅江市林业局委托李文建将它们做成标本。李文建争分夺秒,抢救制作标本。他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被药剂熏得眼泪直流。在制作过程中还被切割片溅到,左小腿留下一道伤疤。半个月后,两只麋鹿“重生”。
相关部门也根据他的标本来协助做研究、“摸家底”——根据李文建捕获、制作的蟑螂标本、蝇类标本,疾控专家们查清了沅江病媒昆虫动物优势种类、主要栖息场所及其生态习性。他捕获的一种麻蝇,还被鉴定为新种。
标本的“新家”
随着李文建的足迹踏遍洞庭湖,他制作的标本量成了一个庞大的数字。杨建军说,李文建带着这些标本在沅江流动展示了好些年。在简陋的仓库里、在逼仄的活动室里,他不厌其烦地向参观者讲述着每个物种的习性。有些个人和企业参观了他的展览后,想要出资购买收藏,都被他谢绝了。
直到5年前,洞庭乡愁红色旅游项目落户三眼塘村。不久,三眼塘村出资近200万元建设洞庭湖生物多样性科普馆,把李文建的标本“请”入了“新家”。
科普场馆是拓展见闻的重要文化阵地。三眼塘村村干部聂蓉介绍,去年,科普馆接待了一万多名参观者,大多是中小学校组织来的师生。“科普馆建起来,意义在于提高大家的生态环保意识。”
但标本仅是生物遗体的静态保存形式,需要通过防腐剂或真空干燥技术延长外观寿命。李文建每年会对标本精心维护,多次空气消毒、酒精消毒,以防虫伤鼠咬、霉烂变质。聂蓉同时也表示,由于李文建年事已高,这些标本的维护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标本的制作和维护都是技术活,我们缺专业人员,也缺日常维护的资金。”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它。近日,沅江市洞庭湖博物馆出资万余元,为科普馆打造“南洞庭环境生物文化科普”专题展览。展览以“芳洲飞鸿 希望之野”为主题,结合李文建“为洞庭湖做标本”的初心故事,通过图文展板解读标本背后的生态意义与人文情怀。
“我们都是洞庭湖的儿女,她哺育了如此多的生命,我想让更多人了解她,保护她。”李文建曾表示,近些年洞庭湖生态的好转,让他感到很高兴。杨建军则说:“我觉得,这应该成为每个湖区人共同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