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键词读懂“十五五”|串联粤港澳,大湾区诠释区域增长极发展新高度)
央广网北京11月16日消息(记者文峰)“创造历史,更开启未来。”近日,在港珠澳大桥上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创下了我国全运会史上首个跨境赛事的纪录。231.8公里的赛道串联起珠海、澳门、香港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运动员6次穿越口岸却实现没有停顿的“无感通关”,观赛群众也可以凭“刷脸”便捷通行。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是要打造中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全运会这场体育盛事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在规则衔接、通关便利、设施联通等方面的持续突破,更成为“十五五”规划中“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的生动注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新的战略需求,需要从更高层次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趋势,从更加精细化的空间尺度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形成更强的战略叠加效应。”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认为,重点区域增长极兼具经济规模与辐射效应,像大湾区这样要素集聚、创新活跃的区域,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时间回到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这份长达两万七千多字的重磅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经过6年多发展,已成长为全球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区域。
数据显示,2024年该区域经济总量达14.79万亿元,这里不仅贡献全国1/9的经济份额,更超越纽约、旧金山两大世界级湾区。大湾区还培育出了23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集聚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用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承载6%的人口,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从“隔海相望难相通”到“大道如砥通四方”,交通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为湾区增长奠定坚实基础。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架起环珠江口“A”字形交通网关键一“横”,2025年6月通车一周年之际,总车流量超3155万车次,日均8.64万车次占珠江口过江总车流的五分之一,将中山至深圳车程从两小时压缩至半小时,加速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的跨江流动。
与之呼应,港珠澳大桥、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重大工程串珠成链,广深港高铁实现“公交化”运营,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一小时生活圈”从蓝图变为现实。此外,大湾区航空枢纽同样在发力,2024年大湾区机场群旅客吞吐量超2.14亿人次,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出发,12小时可飞抵全球主要城市,构建起联通世界的空中走廊。
更亮眼的是,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让大湾区增长极更具核心竞争力。今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香港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东京—横滨”,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这一突破源于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譬如,34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落地生根,6所港澳高校在粤参与共建1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8所粤港姐妹高校启动“1+1+1”联合资助计划,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完整创新生态链……这些举措让科创元素不断集聚,让创新发挥了引领作用。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大湾区正以高水平开放激活发展活力,成为全球企业投资兴业的“引力场”。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珠三角九市进出口总值达4.38万亿元,同比增长4.3%,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0.1%,创下历年同期新高。作为开放重要平台,第138届广交会展位总数达7.46万个,参展企业超3.2万家,均创历史纪录;前不久在广州举行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共达成投资和贸易项目2073个,金额达2.03万亿元,彰显出全球资本对湾区发展的坚定信心。
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独特背景下,大湾区还是举世无双的改革“试验田”。作为全国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之一,大湾区内地九市正在土地、人力资源、资本等传统要素领域攻坚突破,更在数据、算力、空域等新型要素配置上先行探路,通过差异化改革探索区域协同新路径。
“从全运会赛事‘小联通’看湾区‘大联通’,从创新集群登顶全球到外贸外资稳中有进,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实现自身经济实力与竞争力的显著跃升,更以协同联动激活全域活力,为全国重点区域增长极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孙久文认为,大湾区将创造世界湾区经济发展的新样本。
“瞰一域而胸怀全局,谋一时而思接千载。”今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构建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体系。
该文件还明确,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增强中西部和东北的城市群、都市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城市间定位错位互补、设施互联互通、治理联动协作。
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同意开展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作为率先探路的10个“试验田”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既要在土地要素、人力资源要素、资本要素等传统要素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也要在数据、算力、空域、频谱轨道等新型要素配置方式和价值实现路径上探路,还要在区域协同上开展差异化改革探索。可以说,大湾区的先行先试作用未来将更加凸显。
“目前,我国形成了以19个城市群为支点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覆盖东中西部和东北广大地区;形成了‘两横三纵’的战略轴带,支撑和串联起了一个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空间格局。”孙久文表示,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版图将会更加突出协同联动发展,随着各项战略落地实施,一体推进区域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建设将形成更加强大的合力。
锚定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及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目标,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同心协力、稳扎稳打的姿态,在“十五五”规划的新征程上,持续诠释区域增长极发展的新高度。由点及面,未来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也将进入新的阶段,“发挥重点区域的增长极作用”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