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相继发布经济运行情况,综合梳理发现,舟山以6.8%位居长三角41市增速第一,合肥增速领跑长三角万亿城市,30市跑赢全国增速。
还有哪些新变化?一起来看。
![]()
01
经济总量:万亿城市稳中有进,区域协同更加明显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达到25.18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4.81%,持续发挥着全国经济“压舱石”和“增长极”的作用。
具体到长三角41市来看,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以10000亿、6000亿、5000亿为整数,形成多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万亿城市组成的“领跑”阵营。2024年,长三角万亿之城已达9座,分别是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和常州,它们位于榜单前列。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在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总量均超过万亿元。
策叔注意到,与2024年前三季度相比,上海首次在前三季度突破4万亿元,南京是首次突破14000亿,合肥首次突破10000亿。
总体来看,九座万亿之城经济总量达144999.31亿元,约占长三角地区的57.6%、全国的14.3%,发挥着“头雁带动”作用。
第二梯队是6000亿到8000亿之间的城市,既有准“万亿之城”温州和徐州,又有增速较快的绍兴。前三季度,绍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6000亿。
温州和徐州明确提出2025年冲刺万亿的目标,谁能率先晋级?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梯队是5000亿—6000亿的城市,共有6个,分别为扬州、盐城、嘉兴、泰州、金华和台州。
其中,金华和台州首次突破5000亿。前三季度经济总量超5000亿,意味着城市或地区从“发展中经济体”向“成熟经济体”转型。随着金华和台州的突破,前三季度GDP破5000亿的城市,长三角共有18座。
接下来,便是5000亿以下的梯队。在这个梯队中,共有23座城市,其中,7个地市突破了3000亿。
从长三角41市经济总量排名来看,与2025年上半年相比,整体格局保持稳定,但也有一些城市排位发生变化。
具体来看,合肥赶超南通,重回第7位。这主要得益于合肥工业增长强劲。前三季度,合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2%,创近44个月新高,领跑长三角万亿城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6.6%,汽车制造业增长10.4%,两大行业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80.7%。
扬州、芜湖各上升1位,分别从第14位到13位,从第21位到20位。榜单上城市间的“你追我赶”,是长三角一体化强劲活跃增长的生动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