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客家围屋里的家国情怀)
客家围屋里的家国情怀
马继安
在客家人聚居地,一座座围屋不仅是独具特色的建筑,更是客家文化的精神图腾。这些围屋往往将居住、防御与教育功能集于一体,体现了“耕读传家”这一传统理念。历经千年积淀,这种理念已超越单纯的家族训导,升华为一种胸怀天下、报效国家的深厚家国情怀,在今日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耕读”奠定立身之基,塑造健全人格。“耕以养生,读以明道”。客家先民将农耕与读书紧密结合,其深意在于培养后代既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勤劳的品格,也要有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德行。耕作的过程,使人贴近自然,懂得稼穑之艰,培养了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对土地的深情,这是“接地气”的务实教育。而读书求知,则让人明辨是非、通晓古今、胸怀理想,这是“接文气”的精神升华。这种“脚踩泥土,手捧书香”的成长模式,有效避免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疏离,也防止了单纯务农可能带来的眼界局限,有助于塑造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健全人格,为个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传家”涵养优良家风,凝聚向善力量。“耕读传家”不仅是个人修养之道,更是家族传承之宝。客家人将这一理念融入族规家训之中,通过言传身教、环境熏陶代代相传。它倡导的勤俭持家、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刻苦向学、清廉自守等品质,构成了客家优良家风的核心内容。在这种家风滋养下,家族成员自幼便受到正向价值观的引导,知荣辱、懂进退、有担当。良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潜移默化中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人才。
“家国”升华精神境界,担当时代使命。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最终指向,并非独善其身或光耀门楣,更在于兼济天下、报效国家。历史上不少客家杰出人物,都以国家民族为己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种将个人命运、家族发展与国家民族前途紧密相连的自觉,是“耕读传家”理念的最高体现。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激励着一代代客家儿女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各行各业奋发有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客家“耕读传家”理念所蕴含的重视教育、崇尚知识、注重实干、强调德行、心怀家国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它提醒我们,教育是个人成才、家族兴旺、国家强盛的基石;它倡导物质生产与精神追求的统一,反对浮躁与功利;它呼唤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弘扬“耕读传家”理念的时代价值,就是要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不忘劳动本色,砥砺品德,将个人成长之根深植于家国命运的沃土,从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人生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