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乘资本:在硬科技长周期中坚持长期价值)
11月5日,“砺久·觅新”千乘资本2025基金年会在苏州重磅启幕。这场汇聚LP、上市公司、硬科技企业、产业专家、投资大咖的年度盛会,以“长期主义”为锚点,在AI、具身智能、新能源、商业航天等前沿赛道掀起思维风暴。
开篇:砺久者远,觅新者胜
本次基金年会恰逢千乘资本成立九周年,以“砺久·觅新”为主题,寓意在硬科技长周期中坚持长期价值,同时主动探索产业变革的新机遇。
![]()
千乘资本创始合伙人熊伟在开场演讲中强调,硬科技投资是一场“马拉松”,近年来市场环境面临巨大波动,作为市场化的VC基金,我们既要有长期主义的定力,更要在未来的技术迭代中不断捕捉“非共识性机会”。熊伟指出,未来至少十年仍然是投资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非常好的窗口期。
![]()
天风证券副总裁赵晓光从宏观视角拆解《中国产业进阶的两个根本动力》,一个是人工智能,另一个是科研产业化。目前,人工智能革命正进入3.0阶段,在这个阶段,智能硬件领域正迎来巨头们的“争夺战”。数据采集正从网络端转向智能硬件(如眼镜、耳机、手表等)。
赵晓光指出,围绕智能硬件,从终端、供应链、材料设备等各环节在未来2年都存在非常大的机会。
![]()
千乘资本董事总经理赵静的“基金运营汇报”环节,主要向到场嘉宾汇报千乘资本“募投管退”的基本情况以及2026年计划,通过细致全面的介绍展现了千乘过去优秀的业绩和“有张有弛”的系统性投资打法。
产业纵深:硬科技的“星辰大海”
下午场的“企业分享+行业TALK”环节,成为投资圈和产业圈互动与思考的碰撞场:
![]()
千寻智能创始人韩峰涛围绕《迈向通用具身智能的曙光时刻》,聚焦“具身智能”的本质、技术路线和投资机会。他表示,具身智能未来市场规模巨大,这个想象空间是以汽车的价格乘以手机的数量。他指出,机器人不是“炫技产品”,而是要成为工业、服务等场景的“生产力工具”。他认为,“前沿模型+自研硬件+数据生态”,是具身智能破局的关键。
![]()
东昇聚变联合创始人鲁忠涛在《当前可控核聚变面临的挑战和新型技术路线的尝试》主题演讲中表示,全球核聚变从基础科学走向工程实践的临界点已被跨越。磁约束、惯性约束和磁惯性约束三条技术路径在科学可行性验证、工程可行性推进以及商业化探索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
![]()
宇石空间创始人唐文则在商业航天赛道勾勒蓝图,他表示,中美航天的巨大差距正是中国商业火箭公司历史级别的机遇。中国商业航天正从‘跟跑’转向‘并跑’,民营企业的灵活性正在重塑产业生态。未来,依托中国制造业底蕴与商业航天创新生态,本土企业将重新定义商业航天的“中国路径”。
产业思辨:AI、能源、太空基建领域“各显身手”
三场“行业TALK”圆桌,以“问题导向”直击产业痛点,掀起跨领域思辨:
具身智能:从“能动”到“会动”还有多远?
机器人赛道热闹背后,商业化落地仍是难题。
![]()
在“共话具身智能:洞见未来发展新机遇”论坛中,千寻智能创始人韩峰涛、源升智能创始人杨思成作为正方,认为这一波具身智能的发展来源于大模型的技术进步,未来几年的核心在于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对于模型的进化速度以及可落地应用的多场景,大家都是非常乐观。
致瞻科技创始人瞿博、千顾科技创始人徐松云作为反方,直面具身智能领域当前面临的痛点:企业如何在行业不断创新但竞争加剧的环境中,保持领先性和持续发展,同时人形机器人在与人交互的实际场景中如何解决安全性问题,引发在场嘉宾的热议。
汇川技术AI专家董蓉博士则表示,我们短期需要警惕具身智能领域的过度炒作,长期看好大模型驱动下机器人在解放重复劳动、赋能智能制造等方面的价值。
通过千乘资本搭建的产投交流平台,一方面,企业聚焦可落地的技术节点(如灵巧手、垂直场景模型);另一方面,有效推动“大脑-硬件-场景”的跨界合作,探讨中国在全球机器人赛道中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的可行路径。
新能源:AI的尽头是能源
当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能源供给”成为AI发展的隐形天花板。光伏、锂电、储能、电力等行业大咖围坐热议:
![]()
迈为股份董事长周剑表示,光伏发电成本有望降至0.1元/度,期待未来储能成本能降至0.1元/度,则可形成“光储一毛钱”模型,将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方案,这是公司坚定看好的方向。
中国光伏产业已从过去的“跟跑”迈向“领跑”,星翰科技创始人刘成表示,在高端半导体材料领域,我们看到“粉浆一体化”的自主创新模式正在加速国产替代。
由于清洁能源的周期性以及各自的特点,对电网的要求和产生的波动影响是非常大的。作为千乘资本早期投资企业,三清互联创始人魏文辉表示,目前整个电网正从原来“一条条小河”单向流动变成“立交桥式”的双向流动的复杂交通系统,其复杂程度靠人力无法管理,因此,电网智能化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是未来电力系统的巨大刚需。
在储能领域,深耕负极材料领域20多年的企业,坤天新能源创始人宋志涛表示,近两三年,储能行业的规模开始攀升,原因在于其生产成本的下降、电池循环次数的增加以及充放电效率的提升,未来这会是一个万亿赛道。
作为目前新能源的一个前沿方向,核聚变也是当天论坛的重要探讨话题。东昇聚变联合创始人鲁忠涛表示,核聚变是服务AI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个领域的自主可控对我国能源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太空新基建:民营企业的“太空机遇期”
商业航天不再是“国家队”的独角戏,民营力量如何破局?在“太空新基建:变局中的‘后发先至’之道”论坛中,蓝星光域、宇石空间、无限宇航等企业以及行业专家向在场嘉宾分享“实战经验”。
![]()
无限宇航创始人李健表示,公司目前可提供200km~36000km轨道高度间的空间运输服务。解决当前卫星部署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具备星座智慧部署能力,实现卫星异轨多星拼车发射,使卫星部署更加经济、快速与准确。
液氧甲烷动力专家、“天鹊”系列发动机负责人葛明和指出,全流量液氧甲烷发动机是商业航天与深空探测的“动力心脏”,凭借无毒环保、成本可控、可重复使用的核心优势,成为大运力火箭与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选动力。当前该技术仍面临核心设计与工程化的瓶颈,200吨级型号正推进验证,未来3-5年有望实现关键突破,推动我国航天产业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蓝星光域创始人闫志欣表示,2023年后卫星行业发展迅猛需求清晰,公司实现多次发射入轨验证,订单与产能持续攀升。激光通信是卫星互联网核心,兼具高速、高安全、抗干扰优势,是6G空天地一体化的关键支撑,更是低轨星座规模化组网的刚需技术,为商业航天拓展奠定基础。
宇石空间创始人唐文表示,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实现真正闭环,形成“卫星研制-火箭发射-技术回收”的完整商业链路。当前行业最大短板仍在火箭端,缺乏大运力可回收型号导致发射成本居高不下,制约规模化发展。而随着“不锈钢+筷子回收”技术突破,火箭成本将进一步下降,未来太空计算、深空资源开发等新业务将加速落地,激活万亿级太空经济市场。
生态共建:从“聚会”到“聚力”
![]()
硬科技的下半场,是“长期主义”与“创新突围”的携手并进。立足新周期新起点,千乘资本“砺久·觅新”峰会,通过链接生态圈伙伴,让思想火花不断碰撞,让产业认知加速融通。
期待明年,我们都将以更好的姿态迎接又一个崭新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