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根网线,架起乡村振兴“致富桥” 郓城借电商东风拓宽农民增收路)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
晚秋的鲁西南大地,寒意渐浓,但在郓城县水堡乡的乡村车间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根根网线,正悄然改写着这里的发展格局。从威力猫环保科技的捕鼠笼,到久顺藤椅厂的精美藤编,再到喜婆婆糕点坊的创意花饽饽,这些源自乡土的产品,正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乃至海外。当地以电商为抓手,破解了乡村发展的地理瓶颈,不仅壮大了特色产业,更带动了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从“打工潮”到“返乡热”:一根网线重塑乡村就业新生态
过去,“男工外输、妇女留守”是许多农村地区的常态。而如今,在郓城的乡村,一种新的就业模式正在形成。
在刘集村的山东威力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16名女工正在熟练地操作机器,赶制即将通过网络发往全国各地的捕鼠笼。“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能挣三千多,还不耽误接孩子、做饭,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工人徐红艳的脸上洋溢着满足。这家由张宗队父子2012年返乡创办的企业,随着电商渠道的全面打通,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拓展出“猫别墅”等新品类。如今,企业生产和销售两端共吸纳了30多名当地村民就业,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增收”的良性循环。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陈楼村的久顺藤椅厂。在这里,来自邻村的焊工王怀窦已工作五年,月薪超过万元;本村的李红燕负责打包,接送孩子十分便利。更值得关注的是,藤椅厂将手工活外放,覆盖了周边村庄800余人,让像年近七旬的王喜阁这样的老人,也能通过在家编织,每月增加千余元收入。电商的发展,正在重塑乡村的就业生态,让“离土不离乡”成为可能,为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酒香也怕巷子深”到“触网”天地宽:一根网线打通产业发展新瓶颈
地理位置偏僻、市场信息闭塞,曾是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水堡乡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一根网线足以打破这一困局。
久顺藤椅厂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生动缩影。2013年,企业创始人学成归来,在村里开办作坊,但由于未“触网”,只能依靠线下熟人介绍卖货,一年销量寥寥。2016年,企业开始尝试入驻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销量便“一年一个台阶”。如今,其产品不仅热销全国,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更远销至新加坡、美国等海外市场。
喜婆婆糕点坊的崛起同样离不开电商的东风。创始人杜斌的妻子李真从网上发现商机,从自家蒸馍铺起步,通过短视频宣传和直播带货,将传统面点做成了网红产品。在政府的协调帮助下,企业从小铺子搬进了1000余平米的新车间,产品发展到90多个品种,淡季日销50余单,旺季月销售额可达60余万元。电商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更通过大数据反馈,引导企业优化产品、创新设计,实现了从“生产什么卖什么”到“市场需要什么生产什么”的深刻转变。
从“单兵作战”到“政府搭台”:一根网线凝聚乡村振兴新合力
乡村企业的“蝶变”,离不开政府的精准引导和系统化扶持。郓城县的实践,展现了政府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
面对乡村企业“想触网而不会触网”的普遍困境,郓城县商务局主动作为,联合各乡镇开展免费电商培训。从基础的文案制作、网络运营,到进阶的直播带货、产业集群打造,今年以来已累计培训30场次,覆盖2500余人次。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精准服务,有效培育了本土化电商人才,为农村电商产业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乡镇层面,水堡乡积极响应全县部署,变“管理者”为“服务者”。在走访中主动了解企业需求,为喜婆婆糕点坊这样的成长型企业协调解决扩大生产的场地难题,为企业发展扫清障碍。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良性互动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郓城的经验表明,乡村振兴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它就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产业项目、一个个家庭的幸福生活中。一根网线,不仅连接了产品与市场,更连接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它所激活的,是乡村沉睡的资源,是农民致富的渴望,更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