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天府评论: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
10月29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延安举行。这是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四部门主办的会议,聚焦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探讨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与实践路径,为乡村振兴凝聚共识与力量。文明乡风,不仅是乡村的“颜值”,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从“礼失求诸野”的文化自觉,到“耕读传家”的祖训传承,文明乡风始终是乡村精神的集中体现。然而,当前部分农村存在的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问题,本质上是公序良俗的异化:物质发展滞后时,精神世界“缺钙”导致攀比盛行;城乡融合加速中,又面临沦为“文化孤岛”的隐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纳入“十五五”时期主要目标,正是要以文明乡风为切口,回答“乡村如何更有温度、更有底蕴”的时代之问。
文明乡风的养成,是一场“破立并举”的系统工程,绝非“刷墙贴标语”的表面功夫,而是思想引领、移风易俗、文化浸润的协同发力。移风易俗的关键在于“破”与“立”:既以村规民约明确彩礼限额、宴席标准,用制度刚性破除陋习;又以“好婆婆”“好媳妇”评选、道德评议会等柔性载体,培育价值认同,让勤劳向善的理念扎根人心。思想引领是根基,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家常话”,通过“田间课堂”“夜校讲习”等形式入脑入心;文化浸润是滋养,挖掘本土历史、民俗资源,建村史馆、办村晚、搞非遗工坊,让文化从“展品”变“生活”,为文明乡风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
文明乡风的生命力,在于多元主体协同的“大合唱”。政府要当“引路人”,以“千万工程”经验做好顶层设计,避免“越俎代庖”;乡贤要作“桥梁”,传城市文明理念、续乡村文化根脉;群众是文明乡风建设的主体,更要做“主人翁”,从“旁观者”变“创造者”。只有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成为文明乡风建设的参与者、践行者、受益者,才能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文明乡风在乡村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村必将在文明的滋养下“形神兼备”,在现代化进程中扎深“根”、立稳“魂”。文明乡风这把“精神密码”,终将打开乡村更美好的明天:那里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生态底色,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温情脉脉,更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进力量。
编辑:牛霄 校对:孙诗媛 责编:邓强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四川日报网络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或独家授权发表,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