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安观察 | 要资金,更要方法!安徽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改造农村公路?)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安徽农村公路底子薄、跨度大,就在五年前,全省还有不少农村公路等级低、病害多,危桥险路更是制约发展的‘拦路虎’。”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外资项目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过去农村公路建设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资金缺口大,单靠地方财政难以支撑大规模改造;二是建设管养理念落后,“重建设、轻养护”“重投入、轻效益”的问题突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省将目光投向国际合作,引入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新开发银行贷款项目,实施农村公路提升改造示范项目。
不同于传统的“输血式”资金支持,合作的核心在于“双向赋能”——既借助外资弥补资金短板,更通过世行的项目管理体系,引入国际先进的公路建设、养护与绩效管理理念。
那么,面对资金缺口与理念瓶颈的双重挑战,安徽如何让外资“活水”精准滴灌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环节?这些外资又如何与本土需求结合,让每一条农村公路既 “通得了”更“管得好”“用得久”?
外资“活水”破解“危桥之困”
在舒城县百神庙镇,一座全长86.04米、宽6.5米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横跨河流,连接着南港镇与百神庙镇的数千村民。这座桥就是通过世行项目改造的低涵桥,而在2021年之前,这里还是一座“令人提心吊胆”的危桥。
“老桥是5-10米的肋板桥,年久失修,栏杆都锈断了,下雨天桥面积水,电动车都不敢过。”百神庙镇居民回忆,老桥曾是两镇交通的“瓶颈”,不仅影响居民出行,还制约了当地农产品运输。
舒城县将低涵桥改造纳入世行项目后,最大的变化是引入了“标准化建设流程”。项目施工负责人介绍,新建桥梁采用4*20米跨径设计,桥面宽6.5米(路面宽5.5米),不仅满足了当前交通需求,还预留了未来拓宽空间;同时,项目还同步建设了排水设施和防撞护栏,提升了安全性能。
“世行贷款不是‘伸手要钱’,而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该负责人介绍,世行在审批贷款时,不仅要求明确资金使用范围,更强调“全生命周期管理”“绩效导向”等理念,要求项目从设计、施工到养护全程标准化,还需建立可量化的考核指标。例如,一些项目要求每个试点县必须制定农村公路养护中长期规划,将养护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彻底改变过去“建完不管”的模式。
记者梳理发现,项目覆盖的寿县、含山县、岳西县、阜南县、临泉县、利辛县、萧县、泗县、舒城县和定远县,均是当年农村交通基础薄弱、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地区。
数据显示,项目实施5年来,共为10个县投入世行贷款及配套资金超20亿元,完成2847.445公里畅通工程、3004.326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9728.5延米危桥改造工程,以及超过8万公里的农村公路养护。
更关键的是,引入外资带来的“理念革新”开始落地生根。“以前修公路,只要路能通、桥能走就算完成任务,现在要考虑路面使用寿命、养护成本、群众满意度。”定远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举例,项目要求所有道路改造必须进行“路况检测评估”,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一路一策”改造方案,“比如同样是3公里路,有的需要加铺沥青层,有的只需要修补病害,避免了‘一刀切’的浪费。”
长周期管养让公路“延年益寿”
舒城的案例体现了“建设标准化”,那么宿州的S303、S229公路养护项目,则展示了外资引入的“管养新理念”——基于产出与绩效的公路养护合同(OPRC)模式。
“以前公路养护是‘碎片化’的,今年修一段,明年补一块,钱花了不少,路况却没多大改善。”宿州市公路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传统养护模式下,养护单位“重施工、轻效果”,道路使用寿命往往达不到设计标准。
2021年,宿州引入世行贷款,在S303大刘路(59.7公里)、S229褚朱路(22.2公里)实施OPRC模式试点。该模式将设计、施工与日常养护“打捆”招标,实行长周期(5年)绩效管理,实现从“被动维修”到“主动管养”的转变。
“这就把养护单位从‘施工队’变成了‘资产管理员’。”项目监管负责人介绍,为确保绩效达标,宿州还引入“政府监管+第三方检测+企业实施”三方协同机制,应用多项创新技术包括全厚式水泥稳定碎石就地冷再生、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等。
数据显示,宿州OPRC项目实施以来,提升了路况水平,增强了行车舒适性,延长了道路使用寿命,累计创造属地化就业124人次。2025年4月,该项目荣获宿州市“金鸡杯”优质工程奖,成为省内养护项目的标杆。
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公路是最基础的民生设施。一系列外资项目实施后,岳西、寿县、舒城、利辛及定远于2018年完成了脱贫摘帽,临泉、阜南及萧县于2019年完成了脱贫,试点县中的贫困县全部脱贫。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路还带动当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对接南京都市圈。在当涂县,S247围乌路改建工程二期就是新开行贷款安徽省公路发展的项目。这条路是当涂县一条重要的南北向快速通道,向北连接南京市、向南连接芜湖市,是马鞍山“五横六纵二联”市域主干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涂县实现高质量发展、等高对接南京都市圈的强引擎和硬支撑。
安徽引入外资建设农村公路,最终的落脚点不仅是“修好路”,更是“用好路”,让公路成为连接城乡、带动产业、助力脱贫的“振兴桥”。5年来,项目的“蝶变效应”在10个试点县持续释放,从交通改善延伸到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
这种“不仅要资金,更要方法”的合作模式,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三点启示:
一是“外资+本土”的融合。安徽没有简单照搬世行模式,而是结合农村实际进行调整。例如,在OPRC模式中,增加了“属地化就业”要求,既保证了养护质量,又带动了农民增收。
二是“建设+养护”的并重。通过外资项目,安徽建立了农村公路“建管养”长效机制,将养护资金纳入预算,避免了“重建轻养”的恶性循环。
三是“交通+产业”的联动。安徽始终将农村公路建设与乡村振兴结合,通过公路延伸带动产业发展,让“路通”真正变成“业兴”,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国际合作,把外资项目的经验推广到更多农村公路项目中,同时探索引入更多先进技术和模式,让安徽农村公路不仅‘通起来’,更‘优起来’‘智起来’。”安徽省公路管理服务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尹平表示。(记者 史睿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