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春华章·向西而歌】接英烈回家的“鲲鹏”,出自这些90后之手)
code:
vid:
uuid:
requestId:
Time:
提示信息
00:00 / 04:57
中国青年网西安10月2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宋莉)9月12日,大国重器运-20作为专机,执行了一项庄严的任务——接运第十二批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回国。
这是运-20首飞十二年来,连续第四次以最高礼仪接迎革命先烈回国。
这架被网友亲切唤作“胖妞”、官方代号“鲲鹏”的国之重器,早已在无数重大时刻留下身影。
“鲲鹏”从不缺席重要时刻
“‘鲲鹏’从不缺席重要时刻。”作为运-20机身装配技术负责人,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西飞)机身装配厂数字化智能装配单元单元长胡洋这样说。除了接迎志愿军烈士遗骸,运-20还在抗击疫情、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国内外航展等多类重大任务中亮相,一次次彰显其硬核实力。
在胡洋和同事们心中,运-20有着多重“身份”。大家耳熟能详的“胖妞”,是胡洋眼中亲手带大的“孩子”,而从她飞上蓝天的那一刻起,便是霸气外露的“鲲鹏”,是彰显国家空军实力与国防力量的国之重器。胡洋透露,团队内部也常称运-20为“老大”,简短两字背后,藏着对其作为空中力量坚实后盾的肯定和信任。
让“胖妞”蜕变为“鲲鹏”的,正是胡洋这样一群扎根飞机数字化装配领域十年如一日的“大国工匠”。
“开不了飞机,就造飞机”
胡洋与航空的羁绊,始于西安阎良这座“航空城”。从小听着飞机轰鸣声长大,身边不少人投身飞机制造行业,胡洋心中渐渐对飞机产生特殊情感。儿时梦想成为一名飞行员,翱翔蓝天。长大后,他选择“开不了飞机,就造飞机”,毅然走上大飞机制造的职业道路。
“以前造飞机,全靠一双手,一颗铆钉一个孔地铆接,机身定位、划线、制孔、铆接都得手动完成。”胡洋回忆,传统装配方式高度依赖工匠个人的经验和手感。随着大型运输机研制任务的推进,数字化装配成为关键突破方向。既懂计算机知识、又具备装配经验和设备运行原理认知的胡洋,被委以重任,投身于飞机批量化数字化装配的试验与实践中。
“最开始装配一架飞机,光调姿就用了15天。”回忆起数字化装配技术从零到一的突破历程,胡洋至今难忘那段“身心俱疲”的日子。飞机部件体积庞大、变形控制严格,尤其在机身三段对接这一关键环节,一个部件往往要调姿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总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那时,整个团队白天反复实验,晚上熬夜研讨,一边自主学习研究技术细节,一边请教高校专家支持,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团队如此执着,源于大飞机数字化装配对精度的极致要求。“一毫米听着不起眼,但要让五十米长的飞机机身任意一个点位的空间位置偏差都不超这个数,其难度堪比在大象身上控制跳蚤腿大小的误差。”胡洋用这个生动的比喻,道出这项工作的核心挑战——每一次调姿的反复尝试,都是为了向“毫米级精度”的目标无限靠近。
胡洋坦言,这其实也是一个“让机器人开窍”的过程。如今,AI技术与大数据融入生产,显著提升了生产与工作效率,但他同时强调,当下真正的技术核心,仍离不开人的智慧与坚守。
当第一架运-20通过数字化技术完成三段对接时,胡洋没有预想中的狂喜,只有如释重负的平静。“这个环节是关键,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旦卡壳,后续所有制造工作都没法推进。”
从首次攻坚大型运输机数字化装配至今,已过去十余年。胡洋带领的团队也从最初“单打独斗”小组,发展为一支四五十人、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年轻队伍,其中半数以上是女职工。“团队里‘女性能顶半边天’不是空话,00后的创造力更让人惊喜。”胡洋毫不掩饰对团队的赞赏。
“我们这代航空人,是最幸运的!”
从参与运-20首项数字化装备项目,到如今带领团队覆盖中航西飞所有型号的数字化工作,胡洋的十年奋斗离不开踏实、勤动脑、肯创新、善总结几个关键词。而支撑这份坚守的,是几代航空人的精神传承。
“我们这代航空人,是最幸运的!”每当工作繁重、难题棘手而心生抱怨时,他总会想起老一辈的感慨:“我们一辈子只干一种型号、一件事,还多是仿制机型,而你们能参与多种国家自主研发的国之重器的研制,多幸运!”这些话让他清楚意识到,自己正亲身经历、参与着载入史册的历史性突破。“跟着国家的脚步,在时代洪流中前行,那种自豪感、使命感,能把所有苦累都冲散。”胡洋说,如今再面对难啃的“硬骨头”,他心里只剩一个念头:“再难也要一步一步把事做成,不辜负这份时代赋予的幸运。”
自入职以来,身边的师傅们虽岗位不同、分工各异,却都带着对工作的专注与严谨。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胡洋自然而然也炼就了工匠精神,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大国工匠”之一。
面向未来,这位90后“大国工匠”坦言,愿做“国家需要的一块砖”。他期待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大飞机制造能迎来新一轮质变,而他自己,会继续扎根一线,深耕钻研,“让更多‘鲲鹏’翱翔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