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徽评:解锁基层善治密码打造更多“巷往”空间)
相传清康熙年间,名臣张英在安徽桐城的家人因宅基问题与邻居吴家发生纠纷,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助,张英收书后遂批诗一首加以开导。张家人得书后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见状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闻名历史的六尺巷因此形成。
六尺巷跨越三百余年时光,仍在安徽大地传扬着“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礼让佳话,成为基层治理的智慧源泉。去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六尺巷,重温了张吴礼让的典故,并嘱咐大家,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悠悠古巷,涵养时代新意蕴。近年来,安徽省委社会工作部以推广运用“六尺巷工作法”为牵引性抓手,统筹推动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鼓励引导各级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办好群众有感的民生实事,形成了“六尺巷工作法”为典范,“一杯茶”“作退一步想”“四事四权”“握手言和”等基层实践争相绽放的新图景,让“谦和礼让”之风吹进千万家。
六尺巷里天地宽。一个“和”字,随着街巷延续至今,于无声处成风化人,泽被江淮大地,如同清泉般滋润着后世人的心灵,浸润生活的方方面面。六尺巷故事的礼让精神并非止步于故事,而是延伸至现实的每一个细节。临泉县推行“有事找书记”工作机制,聚焦群众红白喜事、大病住院、家庭变故、意外灾害、重点人员、债务婚恋纠纷等,做到书记“六必访”,破解了一批基层治理重难点问题,。濉溪县培育本土化“大总”(乡村红白事主持人)队伍,劝导简办婚丧事宜,帮助村民减少支出,有效助力乡村移风易俗。
文化传承是基层治理的根脉所在。古老的六尺巷,体现的价值却很新。故事虽发生在古代,但其精神内涵却具有弥足珍贵、亘古亘今的当代价值。从六尺巷的“礼让和谐”到徽文化的“重礼法、尚勤俭”,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层治理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也启示我们,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就能涌现出更多古今辉映的新“六尺巷”故事。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在基层治理中,无论是群众之间的关系、还是干群之间的奔赴,都尤为重要。广大党员干部当从“六尺巷”典故中解锁基层善治密码,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的深度融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导向,主动问需、问计、问效于民,到群众中寻找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办法,让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当好“主角”,有效激活内生动力,让群众的笑容成为基层治理最亮的底色。(作者 尹贵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