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徽喜鹊漫评】高铁“徽”常味,旅途“站”成景)
 
当高铁的钢铁洪流邂逅徽州的水墨丹青,当候车的匆忙步履遇见非遗的匠心独运,10月17日,由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青团合肥市委等部门举办的“我的铁路风景——寻味长三角”第二站活动在高铁合肥南站举行,让这里不再只是旅途的“经过点”,更成了品味文化、触摸乡愁的“目的地”。
高铁站点,素来是城市流动的“第一窗口”,承载着旅客对一座城市的初印象与终回忆。过去,候车大厅里的匆匆一瞥,多是千篇一律的商铺与广告;而今,合肥南站用12处特色展台,将安徽各地的非遗美食、文创品牌“打包”呈现,让旅客在等候列车的间隙,便能开启一场微缩版的“徽文化之旅”。台上,黄梅戏的婉转唱腔余音绕梁,是安徽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台下,“六安招牌伴手礼”“徽风皖味”等特色产品琳琅满目,是老字号与新文创碰撞出的惊喜。这种“交通+文化+美食”的融合模式,让冰冷的车站有了温度,让短暂的停留有了深度。
将高铁站从“经过点”变为“目的地”,不是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对“旅途价值”的重新定义。以往,人们总将旅途的意义寄托于终点,却忽略了途中的风景。合肥南站的尝试,恰恰抓住了旅客“碎片化时间”里的精神需求——一杯祁门红茶的醇香,能消解候车的焦躁;一块黄山烧饼的酥脆,能唤醒味蕾的期待;一件徽州竹雕的精巧,能留下旅途的纪念。当“等待”被赋予了文化体验的内涵,“赶路”也变成了一种享受。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更让高铁站成为区域文化的“活名片”,让每一位途经者都成为徽文化的“临时代言人”。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活动背后,是长三角铁路对“交通赋能文化”的深度探索。从16家车站、36家品牌、65家商铺开通网络订餐业务,到将非遗美食搬进候车大厅,长三角铁路正以“绣花功夫”织密文化传播的网络。高铁的速度,让地域文化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车站的平台,让非遗技艺走出了深闺大院。当徽州的味道顺着铁轨传遍长三角,当黄梅戏的旋律伴着列车驶向远方,高铁站便成了连接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枢纽”,让文化传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融入生活、触手可及的生动实践。
有人说,评价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要看它的车站与机场。合肥南站的这场“徽味”盛宴,正是城市文明的生动注脚——它不仅有“说走就走”的便捷,更有“不忍快走”的温度;不仅有“一日千里”的速度,更有“慢品生活”的诗意。当越来越多的高铁站能像合肥南站这样,把地域文化“装”进候车大厅,把特色风情“融入”旅途点滴,那么每一次出行,都将成为一场文化的邂逅;每一座车站,都将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会客厅”。
高铁向前奔跑,文化向后扎根。合肥南站的实践证明,交通的意义不止于“抵达”,更在于“遇见”——遇见一方水土的味道,遇见一种文化的魅力,遇见一段旅途的惊喜。当“徽味”与“高铁味”交织,当“经过点”变成“目的地”,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会有更多高铁站化身文化长廊,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一场与文化的温暖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