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太阳鸟时评:脱贫减贫谋振兴,奔向共同富裕新征程)
10月17日是国家扶贫日。这个特殊日子的设立,不仅是对过往脱贫攻坚成就的致敬,更是向着共同富裕新征程进发的号角。当我们站在“十四五”收官与五年过渡期决胜的历史交汇点,看到全国各地乡村从脱贫迈向振兴,农民脸上绽放踏实温暖的笑容时,深深感到脱贫攻坚精神的火炬,正照亮着通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脱贫攻坚战成果绝非止步于数字的增长,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数据显示,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2588元增至2024年的17522元,年均实际增长7.8%,增速背后,是一场发展哲学的变革。它打破了“输血式”扶贫的局限,创造了“造血式”发展的新范式。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的8505亿元衔接资金,产业奖补、技能培训、以工代赈的组合拳,让85%的脱贫户获得产业帮扶,3000万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核心:扶贫的真正成功,在于激发内生动力,创造可持续发展能力。
脱贫攻坚精神在五年过渡期中得到了系统性升华,形成了“监测—帮扶—发展”的闭环体系。这一体系绝非机械的行政流程,而是一场精密的治理革命。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化解600多万户返贫风险,160个重点县和3.5万个安置区获得专项支持,展现的是国家对每一个个体命运的不抛弃、不放弃。而财政政策的精准施策更显智慧,8505亿元资金中70%用于产业项目,通过信贷担保、普惠金融等工具撬动社会资本超万亿,实现了政府与市场的完美共舞。这种精准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生动体现。
共同富裕新征程并非“均贫富”的简单分配,而是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中国减贫一个“制胜之道”,是以辩证思维,通过政府引导提升市场机制的益贫性,构建变贫困“包袱”为发展潜力的“益贫市场”机制,让贫困群体从发展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使贫困地区发展依托市场力量,扎实建立在自身有利条件基础上。脱贫县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8.1%,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型消费占比提升至35%,这些数字背后是发展主体性的回归。比如,吉林实施“乡村工匠”计划,132家特色企业带动1.6万农民就业,其中脱贫人口1823人,实现了“指尖技艺”向“指尖效益”的转化。这告诉我们,共同富裕既是物质富裕,更是精神富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
脱贫攻坚精神的伟大,不仅在于它帮助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战胜未来风险挑战的制胜法宝。“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这24个字,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与勇气。从“八七扶贫攻坚”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中国走出的这条特色现代化道路,其核心密码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批“黄文秀式”干部扎根扶贫一线,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的故事,正是这种精神的人格化体现。
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需要我们继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翼,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行。这条路还会有新的挑战和风险,但脱贫攻坚实践已经证明:当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实现人生价值,当发展的成果真正由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画卷必将全面铺展。让我们高擎脱贫攻坚精神的火炬,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共同富裕的光明未来,在人类减贫史上继续写下浓墨重彩的中国篇章。
作者:久泰平
(编辑:田莉 责编:文骥 校对:崔凤娇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