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孩哥”的镜头,安放千万流量的乡愁)

“你会怎么形容自己的家乡?”
当在淄博博山区池上镇中心学校的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时,最活跃的孩子佯装举手但迫不及待地抢答道,“风景宜人”“物产丰富”“瓜果遍地”……
这些四年级的孩子搜肠刮肚想出来的美丽词汇,正是9岁男孩刘庚维在今年暑假,借助短视频向全国人竭力勾画的“博山印象”。
今年6月,暑期伊始,在池上下小峰村经营一家名叫“花缘老屋”民宿的父亲刘国峰,开始将镜头对准一个乡村孩子的悠悠夏日,抓鸡、摸鱼、打水漂、摘扁豆、掰玉米……
山泉淙淙,野菜丛丛,绿树葱葱。刘庚维灵活穿梭其间的“乡村童年”,恰好撞进了都市中人对田园牧歌的想象与乡愁。
他怀揽鲜果,面有羞涩,一句“我的家乡我代言,我为池上做宣传”说得童稚又认真,小名“二哥”也被网友叫得亲亲热热。
这场为期两个月的“假日连载”,最终斩获千万流量。

下小峰村历史渊源颇深。上溯数百年,清嘉庆时曾是“高峰三庄”中的一座。后来依着三峰地势最低处,得名“下小峰”。绕着鲁山主峰,这里山脉起落绵延,格外有情致。
9月下旬,傍晚六点半,金黄余晖抱伏层叠山尖,腾起的夜雾爬上红瓦房顶,潺潺淄河的绿波里映着缕缕金线,鲁山北麓脚下的池上镇正要沉入夜色。

池上“日落金山”
此时,刘庚维脸庞圆圆,皮肤晒得黝黑发亮,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湿后,胡乱黏在一双机灵的弯眼睛之上。他手指快速在平板电脑上划过,兴奋地展示自己亲手拍下的“日落金山”,视频互动还不多,是2023年“小导演”的试水之作。
后来,孩子和村庄共享了千次日落,也因记录下村庄孕育的物华而初尝“走红”滋味。
以小庚维为主角的系列视频,大多简短清晰,曾亲手包装过多个“网红书记”的刘国峰为其设计了明确主题,十几秒内便能完成一个叙事片段。
“你来,我给你抓鸡吃”“猕猴桃熟了,你还等啥”等台词朗朗上口,配合小庚维动作娴熟地端菜、抓鸡、摘桃,手脚麻利的样子十分讨喜,有网友干脆封了一个亲昵的称呼:“梦中情孙”。用刘国峰的话说,这叫给网友“情绪价值拉满”。

“二哥”视频风格
随之,“直接爆单了,最多一天我接了200多个电话,都是冲着二哥来的。我家房间订满了,客人非要来,就介绍他们去周边民宿。”算法的魔力把千里外的人从屏幕前牵到了鲁山下,刘国峰说起假期的火爆情形,一脸神采飞扬。
这座窝在博山西北褶皱里的小村落,陆续开来了许多外地车牌的车,上山的土路被踩下四面八方的热闹脚印。民宿小院里山泉水淌过,舀起甘甜,引得五湖四海的口音发出惊喜赞叹。

小庚维和妈妈表演打鼓
“不止带动吃住,我们还帮着当地村民外销猕猴桃、脆梨和鲜桃。”刘国峰说话间隙,铃声响了又响,本省或外地口音的人在电话那头急急询问,他客气地回话,猕猴桃已经全订光了,板栗正当季。池上的好东西最懂赶节气,应天时精彩。
短视频真正“冲撞”了这个村子——有村民也开始抓起手机,尝试拍拍乡野琐事和兜售下自家农货,尽管人像模糊画面芜杂,但有人点赞总能催促着拍出下一条。
刘国峰说,村子里算得上年轻人的没几个,房子也陆续倒了几处。不过,因为常年劳作,老人们身体都硬朗,六十出头的老人还常作为农活“技术员”去别村交流教学。
“二哥”一家凭着短视频红火起来,村里也没人眼热,反而每次都热心地给外地游客指路,有空闲的还会直接把人领到半山腰的“花缘老屋”门口。
下小峰村的人互相有股热乎劲儿。如此,乘着短视频的强劲东风,能够为村民提供一种度过晚年乃至增收致富的新可能,也是刘国峰不大不小的心愿。

其实,从摇摇晃晃能走路起,刘庚维已是家人镜头下的“指定男主角”。出生于智能手机普及一代的孩子们,面对父母悉心记录的镜头并无过多胆怯。
这也是一个早早熟视频语法的特殊家庭。在刘国峰的抖音主页简介上,排在“民宿主理人”之前的两个身份,是“作家”和“新闻媒体工作者”。
谈起来,刘国峰显得羞赧,连连说不是正式头衔。但随后激动地提到,作为活跃于媒体的老通讯员,他单用一只手机拍剪的视频,曾一路供稿至头部央媒。越拍越来劲,他甚至自掏腰包置办了近十万的器材。
自2017年返乡后开办多肉种植园,短视频也早已成了这个家庭和全国花友做生意的必选项。

仍种有多肉的民宿
因此,小明星“二哥”落落大方的肢体与自然流畅的口播,也算“家学深厚”。刘国峰调侃说,“人家说人生没有彩排,我们家就是时刻在彩排,一次次重来。”
但“硬币背面”的问题是——过于熟练、充满技巧的拍摄反而容易滑向“匠气”。风光大片式的航拍和紧凑剪辑,在短视频市场,早已供应过剩。
恰是孩子的眼睛带来“变量”。从小庚维视线中的一虫一鸟、一花一果出发,乡村假日的视频少了花哨炫技,多了未受驯化的童趣。而过去被视作“冗余”的晃动、模糊,反而让镜头语言更显亲切。
近来,小庚维也开始越发有主意,有时想做主改动视频脚本,给台词减或添句话,父亲不同意,两人便像两只“斗鸡”,小小争执起来。
母亲王学玲提起小庚维,话没说几句就啪嗒掉下眼泪。她用“亏欠”概括心情,“这孩子打小就帮我们干活,跟着种多肉、开民宿,没灶台高的时候就开始端盘子,不像其他小孩一样娇惯养大。”

放学回来的小庚维,帮父母忙活
只是,懂事的小少年开始不满足于只做“演员”。用他的双眼望去的家乡山水,除了野趣,更生出复杂的情愫。庚维悄悄告诉记者,他还没有“出过城”,而班上其他同学都已看过更大的世界——少年到了憧憬远方的年纪。
家乡和远方这一对命题,曾往复在许多人的抉择中,刘国峰便是出走后又返乡。山杏黄了的第九个年头,小庚维则开始渴望用双脚丈量更多。
“刘庚维肯定会有自己的路,我们没打算替他走。”在刘国峰看来,仅凭借特定阶段的童真可爱不可能“长红”,儿子还是要好好念书,未来自然天宽地广。

“现在教育界流行一句话,叫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池上镇中心学校校长侯宝锋见到来访的记者兴高采烈,“漂亮的花我们都喜欢,但树也是很有用的。长成参天大树,将来也是一个材料。”
在侯校长眼中,刘庚维就是一棵已经投下绿荫的小树——课堂之外的精彩,在这所学校,与成绩单上的数字同等重要。

课堂上的小庚维
教龄足有29年的侯宝锋原本在城区教学,近年转来乡镇小学,感慨颇多,“孩子的起点可能不一样高,咱们的家长务工务农居多,但只要孩子有特长,有好奇,学校就会尽所能给他搭建最好的平台。”
“搭舞台”是侯宝锋对所做一切的总结——他鼓励孩子热爱乡村,设置了介绍本地风土人情的课程;也主张“让每一个孩子与世界对话”,强调教学应该五育并举,尤其是乡村学生过往欠缺素质教育。
“咱会摄影,咱会拍短视频,咱会在舞台上表演个唱歌跳舞,做到这些事情,会让孩子呈现一种阳光自信的状态,进一步促进他们的综合素养,这是我最看重的。”
学生都知道,新校长来了之后,学校添了钢琴又搭合唱台,建起美育和科学展室,孩子路边捡的石头,顺着天然纹理涂画,也能被当作艺术品热热闹闹摆在展览台;3D打印这种新鲜东西,村里孩子已经上手做出了能跑动的模型小车。

乡村小学里的一架钢琴
侯宝锋使各种办法给这些泥娃娃“补短”,也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独有的优势:生养于土地,和花鸟交朋友,与五谷同长成,身体康健有力量——这所小学的女子篮球队,但凡参赛,必然包揽冠军。
正是这种扎根本土又开放包容的理念,浸润着乡村学生好奇蓬勃又天马行空的心。
因此,小庚维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学校并不觉得添了麻烦,侯校长反而顺势设立了乡村小记者社团,鼓励“二哥”带出自己的小团队,更多乡村孩子被看见,辐射整片区域更可见,那才算“数字赋能乡村”。
小小少年,就这样被家庭和学校合力托起,够到了一张虚拟世界的流量入场券,润泽了当地实打实的经济活水,也正走在探索世界的遥遥路上。
(大众新闻记者 张瑞雪 设计 吕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