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三所小学开出全校“零近视”方案,守护800多双“5.0”的眼睛)
2022年
全校孩子无一人近视的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湾塘小学
登上了CCTV13《东方时空》
这所“网红小学”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
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权威央媒报道
原因只有一个——
全校536名学生视力全部5.0或以上
五年基本实现“零近视”
继红河州湾塘小学后
云南今年又新增两所“零近视”学校——
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
腊福小学与戈的小学
这两所小学323名孩子无一近视
视力全部在5.0及以上
云南三所学校创造出近视率为“零”的奇迹
并非依靠昂贵的多媒体设备
也没有高科技的干预手段
秘诀是什么呢?
自然光与多巴胺,是孩子眼睛的天然“营养剂”。医学研究指出,每日超过2小时的户外活动,是预防青少年近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湾塘小学将这一点落到了实处。学校开设篮球、排球、跳绳等18项文体活动,充分填满孩子的课余时间。早在教育部明确要求之前,这里的学生每日运动已超过两小时。武术、舞龙舞狮等特色项目,更在老师们的用心推动下蓬勃开展。课间与课后,整个校园处处跃动着孩子们活力满满的身影。
湾塘小学孩子们正在进行大课间活动。记者 胡超 摄
观察云南三所“零近视”小学的作息表不难发现,晨跑、大课间、体育课、课外活动被巧妙串联,形成一张“不断线”的户外运动网。正如戈的小学校长所说:“要想孩子眼睛亮,就让他们多去户外。”
而真正创造“零近视”奇迹的关键,就在于这三所学校都保障学生每天至少有3小时的户外运动时间。
腊福小学孩子们在30分钟大课间自由活动
当孩子能自由奔跑,不必担心耽误学业或受伤被责,“小眼镜”“小胖墩”自然变少。“身上有汗、眼里有光”,不再只是理想的口号,而是操场上每天都在发生的生动画面。
戈的小学孩子们在踩高跷
当许多家长为孩子的“屏幕时间”发愁时,腊福小学选择了一条简单的路:严禁电子产品入校。校长段绍春说:“我们鼓励大家多锻炼。”
在湾塘小学,情况同样如此。除了必要的教学用途,学生几乎接触不到别的电子产品。而放学后,学校更鼓励他们投入家务和农耕——让真实的汗水,代替虚拟世界的刺激。
于是,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记忆里,主角不再是发光的像素点,而是远方的青山、头顶的蓝天,以及脚下那片能跑、能跳、能劳动的土地。
老师们会和孩子们一起做眼保健操、眺望远处
在湾塘小学,每天的上下学之路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护眼课”。学校坐落于半山,孩子们每日需攀爬181级台阶,往返至少五趟。这条路,也是一条被绿意拥抱的天然视觉走廊:台阶两旁,三角梅、柠檬树、龙眼树与树菠萝生机盎然;行至操场,七八棵大榕树亭亭如盖,洒下满园清凉。孙付标校长欣慰地说:“都说多看绿色能缓解视疲劳,这片葱茏正是老校长当年带着我们亲手栽下的,如今已成了一座真正的绿色校园。”
群山环抱的湾塘小学满眼皆绿
同样的理念也体现在腊福小学的布局中。李院平老师指出:“在我们学校,无论从哪间教室的窗户望出去,都是满眼翠绿。这种对眼睛极其友好的环境,与孩子们普遍良好的视力密不可分。”
就这样,在青山、绿树与田野的环抱中奔跑嬉戏,孩子们的眼睛长期沐浴在有益的自然光线下,这片天然的绿色环境,成为了他们视力最温柔的守护者。
大榕树成了孩子们的港湾。记者 胡超 摄
在湾塘小学,规律作息是雷打不动的健康基石。晚上九点准时熄灯,清晨六点半起床,再辅以充足的午休,这里的孩子每天能睡足十个半小时。
在没有课外补习和过量作业的负担下,这份高质量的睡眠成为了身体修复的黄金时间,是给身体最好的“充电”方式,为保护视力、促进健康发育提供了根本保障。
孩子们视力全部在5.0及以上
在湾塘小学,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视力不仅来自户外运动,也“吃”出来。学校为住校生提供科学的一日三餐:早餐有猪肉或鸡肉米线,午晚餐保证四菜一汤。
在满足营养的同时,学校更注重培养“不挑食、不剩饭”的就餐习惯。每个学生都自觉践行光盘,洗碗池旁因几乎没有厨余而无需设置泔水桶。这种均衡的膳食和良好的习惯,共同为孩子们的眼睛和身体发育打下了坚实的营养基础。
孩子们的笑脸。记者 胡超 摄
当体育真正成为成长的“必修课”
教育的视野便豁然开朗
云南的行动便是一次前瞻性的实践——
率先推出“中考体育100分”
在全省92所高校推行“身体倍儿棒”证书
清晰地宣告
健全的灵魂与精神 必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
卓越的教育
其成果绝不只是一纸分数
更是孩子眼中闪烁的清澈光芒
身上洋溢的蓬勃朝气
这三所“零近视”的小学
为我们照见了一个更本质
更富生命力的教育图景
那里有奔跑的身影 有酣畅的汗水
有户外运动的欢声笑语
那才是教育本该有的、生动鲜活的样貌
云南网记者 杜诗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