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东又见熊出没——“衢州的山水会说话”系列报道之六)
山水语录·熊说
我是一头亚洲黑熊,曾经我的种群濒临灭绝,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以,那一次,当我带着两个孩子在林间悠闲地遛弯的身影,出现在人们视野里时,大伙都震惊了,这段视频放到网上后不知道萌翻了多少人。其实,我的生长环境还是比较苛刻的,至少我们得有充足的食物,和可以让我们足够活动的茂密森林。这些年,我祖辈栖息的地方变得更适合我们生长,我们黑熊家族经过休养生息后慢慢恢复生气。惬意地饭后散步时,常听到远处传来护林员的脚步声,很轻很轻,像怕惊飞了枝头的鸟。这大概就是妈妈说的,我们守着森林,人类守着我们,大家共享着那绿色的家园。
8月3日,在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钱江源园区的密林深处,56岁的老护林员汪树龙开启了一场追寻熊迹的旅程。
穿过丛林,汪树龙锐利的目光扫过一堆松软泥土上的椭圆“蹄印”,在一棵锥栗树前蹲下,仔细察看树根被刨的痕迹:“待秋天锥栗成熟时,这里就是黑熊的‘食物天堂’。”密林深处,黑熊留下的痕迹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蓬勃生机。
一年之前,汪树龙布控的红外相机镜头里捕捉到这样的一幕:一只壮硕的成年黑熊带着两只憨态可掬的幼崽,从容踱步于林间。这“三熊同框”的珍贵画面,是开化地区近年来的第5次记录。
“从各地监测情况看,黑熊数量呈上升趋势,还有幼体出现,开化密林中很可能存在一个活跃的黑熊种群!”浙江省生态学会景观与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文浩在看了画面后激动地推断。为了印证这一推测,汪树龙自告奋勇,不断为“园区内存在黑熊种群”这一推断寻找证据,这次进山也是一次例行的“寻觅”。
开化县第一次发现黑熊踪迹的人就是汪树龙。
他家中祖祖辈辈是这片土地的狩猎者。“90年代偷猎黑熊的行为常有发生,听说那时一只一百多斤重的黑熊能卖四五千元。”汪树龙回忆,1999年后的较长时间里,浙江再也没有发现野生黑熊的照片。2005年11月,汪树龙决定卸下手中的猎枪,正式成为一名护林员。2016年开始,他又多了一重身份:红外相机布控师,用于森林里的安全防控以及生物多样性监测。
汪树龙走到一处红外相机跟前,弯下腰抽出柴刀精准清理镜头前的枝叶:“位置要隐蔽,又不能被密灌遮挡,离地30厘米,是捕捉野生动物踪迹的最佳高度。”九年间,他踏遍开化山水,亲手布下1000多台这样的“生态哨兵”。
2023年,他在整理红外相机监测录像时发现镜头正巧捕捉到一只成年雌性黑熊带着两只幼崽活动,这是近些年来浙江省首次观测到黑熊繁殖的记录。
黑熊族群的多次入镜,是开化县一面生态折射的镜子。
汪树龙清楚地记得,为了保护园区的生物多样性,开化县从2018年起就启动了集体林地保护地役权改革,在不改变林地权属前提下,赋予园区统一管理权。2753本“林地保护地役权证”涉及了2.6万余名村民,地还是大家的地,但大家伙儿自愿约束生产,国家公园内的27.5万亩林地不砍树、不毁林、少用农药化肥,政府每年给农户一笔生态补偿。
这“一纸协议”划下的生态红线,就像是给野生动物砌了道看不见的围墙。这保护伞还越撑越大,2023年7月浙江省专门出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把保护野生动物写进了地方发展的考核里。
近年来,汪树龙布控的红外相机镜头里发现了越来越多珍稀野生动物的画面,比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麂和白颈长尾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鹇、中华鬣羚、豹猫等。
“过去靠山吃山,村民们见到野兽第一反应是驱赶甚至捕捉,现在呢?保护动物成了人们的共识。”汪树龙说。
今年6月,钱江源园区周边村庄上53岁的蜂农老周收到了一笔2000元的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赔付,备注栏写的是“黑熊破坏”。原来,近年来老周所在的村庄实施蜜源林改造后,中蜂蜂蜜的产量和品质大幅提高。去年11月,老周家16箱土蜂“消失”了,后来当地相关部门一调查,发现是被附近山里的黑熊偷吃了。当地保险公司马上对此建立了相应赔偿机制妥善处理。既维护了农户的利益,又保护了黑熊的繁殖。
“钱江源园区这把‘保护伞’,不仅撑起了黑熊家族的繁衍兴旺,更撑起了万物共生、生机盎然的未来。这就是我们这些护林员最大的欣慰。”汪树龙说。
生态账本
开化县累计记录物种数量达6476种(涵盖动植物、昆虫及大型真菌),较2016年试点初期的3507种增长近85%。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中,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14种,二级保护动植物115种。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在钱江源建立亚热带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样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先后建立了包括24公顷的大小样地800余个,这里还与10多家科研院校签订科研合作协议,与30多家国内外院校开展合作,吸引着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近千名专家学者参与这里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工作。
2024年,钱江源园区公用品牌产品销售额突破4亿元。
专家点评
物种回归展现生态发展新动能
胡文浩(浙江省生态学会景观与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亚洲黑熊“三熊同框”从罕见变为常态这一现象,绝非偶然的物种回归,而是区域生态系统进入健康稳定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信号,更是生态链完整性与原真性的“黄金指标”。更深层的启示在于,这一案例生动验证了“生态资本可量化、可转化”的科学逻辑。林地保护地役权改革则通过2753本权证锁定27.5万亩生态红线,当村民从“砍树”转向“护林”,实质是通过利益机制重构,将个体行为纳入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循环。
护林员的红外相机取代了猎枪。这不仅保护了生态,还通过记录影像提升了森林的“展示价值”,形成了“保护越好,价值越高,大家越受益”的良性循环。开化的实践是个成功范本:它证明严格保护生态本底与提升民生福祉并不矛盾。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激发内生动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路越走越宽,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
来源:衢州日报
编辑:陈佳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