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好评中国丨让英雄“有名”,帮英魂“归家”)
——“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系列现场评之三
□姜媚
方汉炳是12岁时,才从奶奶口中得知自己的父亲方金耀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
今年4月,已经73岁的方汉炳带着一包家乡湖北麻城的泥土和父亲最爱的油烙饼来沈阳祭奠牺牲72年的父亲。那次,方汉炳在刻有父亲名字的英名墙前,痛哭不已。
这次,方汉炳与其他共8位烈士亲属受邀参加第十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活动。“代替爸爸接战友回来跟爸爸团聚”,方汉炳说自己很高兴。
多少年来,方汉炳曾四处打听父亲的下落,但始终没有结果。2025年3月,好消息终于传来,经过遗骸DNA比对,确认了方汉炳与方金耀烈士的父子关系。方汉炳形容自己当时“感觉放下了很大的心结”。
方汉炳的“心结”是全社会共同的关注。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有一面200米长、3米高的烈士英名墙,镌刻着197653位抗美援朝烈士的姓名。战场上,他们是英勇无畏、坚不可摧的战士;战场外,他们是父亲、是儿子,是兄弟、是丈夫。
对于志愿军烈士的亲人来说,或许几十年几代人都像方汉炳一样在打听:“他埋在哪里?”“我们还能找到他吗?”这样的等待,是一种无声的痛。
让英雄不再“无名”,让英魂得以“归家”,难度很大。很多烈士遗骸留下有效信息少,或者他们留下来信息不准确。加之不少烈士都没有后代,近亲很多已经不在或者难寻找。2022年9月,湖北麻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麻城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亲属进行DNA样本采集,方汉炳与父亲方金耀的DNA比对成功。
但决心更大。近年来,退役军人事务部成立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组建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随着战争遗骸DNA提取、复杂亲缘关系鉴定等关键技术难题的突破,许多“几乎不可能”的寻亲变成了可能。据报道,目前已完成前11批98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比对,并成功为2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
为烈士寻亲,表面上看是一项“向后看”的工作,但实际上,它有着极强的“向前看”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何对待自己的英雄,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如何定义自己的未来。
为烈士寻亲,实质是寻根铸魂,寻找民族的精神之根、信仰之根、价值之根,为国家立心、为社会立心、为人民立心。他们是最勇敢的人,是最可爱的人,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他们的精神,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是我们应对挑战的底气,是我们走向复兴的力量。这种认知,比任何口号都更能直抵人心。
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成功的寻亲,都能激发公众对英烈的敬仰,进一步推动形成尊崇英雄、学习英雄、关爱烈属的良好风尚,进一步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当年您们守护了山河,如今我们守护您们回家的路。
好评中国丨连续12年迎回烈士遗骸,“变与不变”中有何深意
好评中国丨烈士遗骸迎回仪式现场,念!念!念!念!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