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理响中国】从“八项注意”到“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百年传承)
分享至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八项注意”和“八项规定”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见证了党在作风建设上的传承与创新。从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百年历程出发,探究总结“八项注意”到“八项规定”的历史演进逻辑,总结作风建设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对强化新时代作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新时代作风建设新成效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有着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一脉相承:不变的初心与坚守
百年岁月长河奔涌不息,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作风建设贯穿革命、建设、改革的壮阔征程。价值层面坚守人民主体地位、制度层面强化纪律刚性约束、政党属性层面传承党性修养,这些历史经验一脉相承、代代相传,构成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文化基因,为新时代深化作风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遵循。
一是价值立场不变,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无论是“八项注意”还是“八项规定”,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八项注意”通过规范军队行为,直接保障革命时期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让人民群众从军队的点滴行为中感受到党和军队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八项规定”通过整治党员干部作风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使政策红利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年代,无论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要求,还是“厉行勤俭节约”的作风规定,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在作风建设上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也是党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原因。
二是纪律要求不变,从严治党的决心从未动摇。从革命年代的“八项注意”到新时代的“八项规定”,虽然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不断变化,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决心从未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井冈山时期,红军战士因偷吃老乡一个红薯而被严肃处理;在中央苏区,谢步升成为党在反腐败斗争中枪毙的第一个贪官。这种小事严纠的惩戒传统,在“八项规定”中得到延续和发展。要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在党内持续释放出执纪必严、违纪必究的强烈信号。我们深知,只有保持严明的纪律,才能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百年历程中,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党始终坚持以严格的纪律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深化加强作风建设。
三是本质属性不变,提升党性的传统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党性,必须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井冈山时期,“八项注意”作为人民军队的基本行为准则,其核心要义在于培养党员干部和红军战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革命品格。与革命时期相比,新时代作风建设既抓关键少数,又管绝大多数,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政治监督等方式,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从外在约束向内生自觉转变。这种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提升路径,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障。加强作风建设,不能简单就事论事,而要透过作风看党性,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好党性问题。
二、创新发展:时代的回应与变革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作风建设历程中,创新始终是推动作风建设的核心动力。随着时代变迁和实践发展,作风建设在实践场域、执行方式和认知定位上发生了深刻变革,不断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为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新活力。
一是实践场域有变化,从革命军队士兵到党员领导干部。“八项注意”主要面向军队,尤其是革命时期的士兵,旨在确保军队纪律性和群众支持。侧重于规范军队在革命战争时期与群众的关系,强调军队纪律对赢得群众支持、保障革命胜利的重要性。例如“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等规定通俗易懂,便于战士们记忆和执行,体现了革命时期党对群众利益的尊重和保护。“八项规定”针对党员领导干部,着眼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涵盖党员干部工作生活方方面面,如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内容,旨在解决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适用范围更广泛、内容更丰富。
二是执行方式有变化,从内部被动监督到多元主动监督。“八项注意”主要依靠军队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自上而下的纪律监督确保规定落实,具有鲜明的革命动员色彩。在战斗间隙、整训时期,军队内部通过党课、小组讨论、口头传唱与歌曲普及等形式,向官兵深入阐释“八项注意”的内涵与意义,强化纪律意识与群众观念。“八项规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主动谋划、系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构建起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社会监督等多元化监督体系。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监督方式更加多样化、智能化,如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对违规行为进行精准发现和查处,通过量化标准、精准问责和公开曝光形成高压态势。具体而言,“八项注意”依赖道德感召和战时纪律约束,“八项规定”更多依靠现代多元化治理方式,体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
三是认知定位有变化,从凝聚群众力量到规范干部权力。“八项注意”诞生于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的烽火岁月,核心任务是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中赢得群众支持。主要从军队纪律角度出发凝聚革命力量、巩固统一战线。通过“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规定凝聚军民力量,其执行依赖思想教育和群众监督,为革命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八项规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推进落实,以精简会议活动、厉行勤俭节约等制度性约束规范权力运行,依托纪检监察体系和数字化手段强化执行,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举措。从“八项注意”到“八项规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治理逻辑的深度转变。具体而言,“八项注意”为夺取政权服务,核心在于谁更能赢得人民;“八项规定”为巩固政权服务,核心在于谁更能管住权力。前者靠纪律凝聚力量,后者靠制度规范权力。
三、传承创新:持之以恒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
从“八项注意”到“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在作风建设的道路上走过了百年历程。百年间,变的是时代背景、内容形式和执行手段,不变的是为民初心、纪律要求和本质属性。站在历史新起点,我们要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高压纠治“四风”顽疾、持之以恒淬炼党性信念,在传承与创新中推进新时代作风建设。
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夯实作风建设的根基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要始终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八项注意”的落实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监督,“八项规定”实施过程中,群众监督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作风建设就是必须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的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成功之道和政治优势,党的作风建设抓得紧、抓得好,人民群众就支持拥护,党的事业就发展得顺利,反之就会遭受挫折和损失。在今后的作风建设中,我们要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是高压纠治“四风”顽疾,强化作风建设的纪律防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新时代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向深层次问题亮剑,既要警惕“四风”隐形变异的新动向,又要深挖其滋生蔓延的思想根源、制度漏洞和文化土壤。要从思想源头上破除特权思想和侥幸心理;从制度建设层面上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扎紧权力运行的制度笼子;从选人用人环节上树立作风优者上、作风劣者汰的鲜明导向。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寸步不让,一抓到底。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党的作风建设要取得明显实效,必须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以猛药去疴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标本兼治的智慧,既紧盯文山会海、敷衍塞责等显性问题,又严查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隐蔽会所里的享乐主义等新型表现,强化新时代作风建设的纪律防线。
三是持之以恒淬炼党性信念,激活作风建设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从历次党代会到中央全会、中央纪委全会,党的重要会议始终将作风建设列为关键议题,释放出一以贯之抓作风的强烈信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魄力,紧紧抓住作风建设这条主线一以贯之、步步深入。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作风建设的内生动力来源于党员干部对党的价值理念的高度认同。我们要完善长效机制,将党性教育要求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要健全学习教育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形成有力震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常态化持续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的自我革命提供坚实纪律保障。
【作者简介:杨奇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跃辉,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教师。】
责任编辑:郭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