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蓝媒热评丨大国铸剑 不为启衅 只为止戈!)
9月3日,秋日的长安街,阳光洒落,礼炮声响,整座城市瞬间静了下来。嘹亮的国歌响彻天空,那一刻,站在复兴门前的中国蓝新闻记者,热血奔涌,眼眶发热。

与记者一样,今天数以亿计的华夏儿女,通过各种方式观看或收听了阅兵式。不论身处何地,人们心中都回荡着同一个声音:军强国安!
八十年前的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首次完胜。“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1945年9月3日,毛泽东同志在《新华日报》上的题词,至今仍令人心潮澎湃。
回望那段烽火岁月,十四年山河不屈。中国一半国土被日寇践踏,930余座城市被敌侵占,2.6亿国人卷入战火,380万将士喋血疆场……
这场胜利的代价,沉重得令人窒息。

今日的天安门广场上,长城烽火台造型的年号台高高矗立,无声诉说着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14只和平鸽雕塑展翅欲飞,象征着中国人民14年不屈不挠的抗争历程。
此次阅兵实现了多个“首次”:军事力量结构新布局首次公开亮相;新型装备占比创历次之最;地面和空中装备采用体系编成、混合编组,部分陆海空基战略重器、高超精打、无人和反无人装备,也都是第一次对外展示……每一个“首次”,都彰显着中国军队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坚定步伐。

东风、惊雷、巨浪、鹰击、光棱武器……这些尖端装备的集中亮相,不仅让军事爱好者直呼“科幻”,更让每一个普通观众感受到“不明觉厉”。中国人民解放军秀出的“发达肌肉”,让每个中国人都充满安全感。

“剑可以不用,但不能没剑。”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中国铸剑,不为启衅,只为止戈。
这些大国重器并非为阅兵而造,而是国人从历史的苦难中淬炼出的和平盾牌。它们承载着“以武止戈、砥定乾坤”的战略清醒。剑锋之上,是和平的重量;沉默之下,是守护的决心。
今天的阅兵,还有个细节令人动容。
当新型装备方队经过天安门时,观礼台上的抗战老兵纷纷起身,举起颤巍巍的右手敬礼。而空中梯队的飞行员也在云端向老兵们致意——虽然老兵们看不到,但这份跨越时空的敬意,却通过镜头传递到每个人心中。

这是一种双向的守护。你曾是我的来路,我是你的未来。老兵们用青春与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而今的人民军队,正以强大的实力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
历史与未来在此刻交汇。我们从苦难中走来,向复兴走去。这场阅兵,是一次对国家记忆的唤醒,是一次对和平价值的重申,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庄严宣誓——中国军队有信心、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保护人民安宁,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时代的强音。
今日中国,以庄严的阅兵式告慰英灵,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我们展示实力,不是为了威慑他人,而是为了永续和平的力量更加强大。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阅兵式结束,不论是现场,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久久不愿散去,每个人心中的豪情与热血仍在激荡。八十载沧桑巨变,不变的是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渴望、对发展的追求、对复兴的信念。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奋斗未来,这就是今日之中国!
终审:孟文林 孙 宇
责编:张歆宜
编辑:程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