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家的抗战故事丨湘籍将领刘鹏:八路军兵工厂创始人之一,造出制式“第一枪”)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谭登
你可知道,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支制式步枪——八一式马步枪?山西黄崖洞兵工厂陈列馆,悬挂着八一式马步枪的照片。

(八一式马步枪)
这款枪被称为人民军工“第一枪”,抗战时在太行山“中国军工发源地”黄崖洞兵工厂研制成功。八路军总部将其统一装备到根据地部队,极大地缓解了八路军对日作战武器匮乏的困境。
制式武器的诞生,离不开湘籍将领刘鹏的贡献。刘鹏是湖南湘乡人,1930年参加红军,后成为八路军兵工厂主要创始人之一、军工生产领导者,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八路军军工部第一任部长,奠定人民军工基础
红军主力改编后,刘鹏任八路军总部通信科科长,1938年3月调任总部军事工业六科科长,统一领导军工生产。1939年6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成立,他担任第一任部长。

抗日作战中,日军发现,八路军打完三枪就冲锋,有点摸不着头脑。交手多了,鬼子才明白,八路军缺少弹药,火器不如人,那就肉搏,所以曾称八路军为“三枪八路”。
“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刘鹏上任后,在总部支持下,把分散在太行山区的随军修械所和地方炸弹厂集中起来,组建隐蔽固定的大型兵工厂。经过选址,军工部机关、附属单位、部队及筹建黄崖洞兵工厂的技师、工人等一大批人马开赴黎城黄崖洞地区,广泛征集军工器材,迅速组建了有1400余人的军工部兵工厂,规模化生产武器枪弹,支援前线,奠定了人民军工发展基础。
缺加工无缝枪管的好钢材,就拆火车钢轨替代;没有深孔加工设备,就用车床攻坚;电力不足,就靠人力手摇脚蹬,驱动车床和电机生产……

(复原兵工厂生产场景)
太行山区掀起大建军工的热潮。如今,在黄崖洞兵工厂一间石屋墙上,还留存着当年军工部制定的兵工厂规则,“奉行勤俭节约,杜绝一切浪费;不爱护机器工具、浪费材料者要受罚;绝对禁止盗卖工具原料或私送他人”……
1940年初,以汉阳兵工厂制造的七九步枪为样品,总结八路军韩庄修械所的造枪经验,技术人员与老工人做了一些技术改进后,研制出枪管口径7.9毫米步枪,枪重4.55公斤,装上刺刀后枪长1390毫米,最大射程200米,共生产了1000多支。这年,适逢朱德总司令55岁生日,兵工厂将这种枪定名为“五五”式步枪。

制造人民军工“第一枪”,三棱刺刀日军胆寒
1940年5月,八路军总部委派从德国勤工俭学返回的刘鼎任军工部部长,加强兵工厂的领导与制式化步枪、烈性炸药、火炮等武器研制工作。刘鹏改任军工部副部长。
为了保密,兵工厂重要人物都使用了代号,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对外称4号,副参谋长左权对外称13号,刘鼎对外称51号,刘鹏对外称52号。“造枪奇才”刘贵福对外称72号,毛主席曾为他题词“生产战线上的英雄”。

在刘鼎、刘鹏领导下,黄崖洞兵工厂造出第一批制式步枪,因赶上1940年8月1日,被命名“八一式马步枪”,改变了人民军队没有制式兵器的历史。何为制式?即按照枪的图纸、生产工艺,工业化批量生产,统一装备部队。当时徐向前将军看到这款枪,背上枪不肯放下,“我当兵时能背这种枪,不吃饭也高兴。”
这款步枪结合捷克式、汉阳式、三八式等国内外步枪优点,由造枪技师刘贵福更新设计,重量轻、射击精度较好,有效射程400米,刺刀展开时枪长1510毫米。尤其是折叠在枪上的三棱刺刀,肉搏时能迅速脱钩弹出,而且行军时不会有明显的刃面反光,适合山地游击运动作战。

(黄崖洞兵工厂旧址)
当时恰逢关家垴战斗打响,日军发现八路军手中的步枪刺刀弹出非常快,没等日军把“三八大盖”的刺刀安上,八路军的刺刀就已经刺了过来,造成日军恐惧和伤亡。日军惊呼并错误推断:“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兴建了现代化兵工厂,拥有先进设备与外国专家。”

到1945年抗战胜利,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建起大小上百个兵工厂。其中,黄崖洞兵工厂规模最大,每个月能造出400多支步枪和2000枚炮弹,一年生产的武器可以装备16个团兵力,朱德总司令夸赞它是“八路军的宝贝”。
作者:谭登
责编:潘华
一审:潘华
二审:印奕帆
三审:刘乐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