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项事关全民、长远和未来发展的奠基性工程)
今年9月,是科学普及法修订后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科普月。如何理解这项法定的制度安排?
2002年6月29日,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科普的法律——《科普法》正式颁布实施。同日,中国科协举办大规模的科普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宣传贯彻落实《科普法》的热潮。2004年起,中国科协每年的6月29日都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2005年起,全国科普日举办时间由6月改为每年9月的第3个公休日。近几年每年9月的第三个公休日开始,会持续一周左右,所以称为“科普周”也无妨。2024年,新修订的《科普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设立全国科普月,明确规定每年9月集中开展科普活动。
同时,从2001年起,国家每年5月下旬在全国开展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至今已举办了二十五个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是其中的重头戏。2016年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科技三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将每年5月30日定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并于2021年12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其法定地位。
各个国家和世界组织都会确定每年的一些具体日期,举行公众活动纪念一些特定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工作。这已成为各国政府、社会组织治理社会的一个传统,我国也一样。现在每年各种各样的主题日活动很多。大概三四年前,我几乎每天都在朋友圈发一帖当天的国家和国际主题日活动信息,也是一种科普知识传播。
这样算来,从今年起,我国每年下半年9月的全国科普月,上半年5月的科技活动周,加上5月30日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无论从时间上和规模上,还是决定的主体(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科普法和科技进步法)上,这在国际上还是国内已有的各项主题日活动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在我印象中,除全国科普月外,我国称为活动月的只有从1989年开始的每年4月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月活动,已持续举办了37年,那是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作出的决定。此外,这些年,国家根据安全生产形势,在工业生产和重要涉安领域每年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可以肯定的说,全国科普月、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内的科普活动,是全国也是世界上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科普活动。所以,我在日前举行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浙江暨杭州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深有体会的说,《科普法》修订后设立“全国科普月”,意义非凡。浙江提前启动,既是响应国家战略,更是向全社会释放一个鲜明信号:科学普及,应当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奠基性工程。
此时此刻,我联想到省科协同志的一段珍贵回忆:2003年4月2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杭州考察科技工作时,与部分科技工作者座谈,并听取了省科技厅、省科协的工作汇报。他强调,要切实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积极开展科技宣传、科技咨询、科技下乡等各项科普活动,建立和完善科普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素养。同年9月20日,首届“中国浙江科普节”在杭州武林广场隆重开幕,习近平同志专程参加并宣布开幕,随后还来到位于广场东侧的浙江科技馆,为“神舟”飞船科普展揭幕。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一直是习近平同志心心念念相互关连的两件大事,也是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战略、未来的相互联系、同等重要的两件大事,称“国之大者”不为过。
设立这样一些全国规模的科普盛会,其意义深远而重大,我个人理解,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筑牢社会发展的根基。这是最核心的意义。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集中开展科普活动,通过集中、生动、有趣的形式,破除迷信与谣言,帮助公众用科学思维辨别真伪,抵制伪科学和网络谣言;理解公共政策,让公众更好地理解国家在科技、卫生、环保等领域的政策,从而更支持地参与其中;推动终身学习,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培育未来创新人才。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播种未来希望,激发青少年科学梦想;通过接触前沿科技,有助于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吸引他们未来投身科研事业;培养创新思维,科普活动重在培养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席卷而来之时,尤为重要。
三是促进科技成果共享,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通过科普月活动这座桥梁,连接起“高精尖”的实验室和“烟火气”的日常生活。解读前沿科技,将复杂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让公众了解科技如何改变生活;普及实用技能: 普及防灾减灾、应急避险、健康生活、数字技能等实用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公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提升。
四是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弘扬科学精神。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崇求真务实、理性批判、勇于探索的社会风尚。弘扬科学精神,宣扬科学家精神,讲述科学家故事,树立时代楷模,引导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风气;营造理性文化:,推动形成相信证据、遵循逻辑、反对盲从的理性社会文化,这对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五是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大科普格局。科普月和科技活动月和科技工作者日,好像“集结号”和“催化剂”,有利于动员全社会力量,让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媒体等各方力量打开大门,共同参与科普,打破了科普只是科协工作的旧有观念;有利于创新科普形式,集中涌现出科普嘉年华、实验室开放日、科普剧、科普短视频大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极大地提升了科普的吸引力和效果。
总而言之,此事意义重大而深远,标志着中国正在系统地、大规模地投资于“人”的现代化,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最广泛、最深厚的社会基础。
相信全社会都能理解、重视和参与其中,因地制宜、求真务实地做好科学普及这篇大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