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素质农民成长记丨张英:从“外来媳妇”到乡村振兴“排头兵”)
02:34

美丽的碧泉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凌雨晴 楚湟 湘潭报道
清晨的碧泉潭畔,薄雾还未散尽,碧泉村村干部张英已经带着研学团队的学生们开始了“湖湘文化寻根”之旅。这位从岳阳汨罗远嫁湘潭县锦石乡的外地媳妇,正用手机直播学生们体验制造香囊的场景。
“这可是培训班老师教的‘沉浸式营销’。”她笑着调整云台角度,镜头里,孩子们认真捣鼓各类香料,在充满湖湘文化气息的陈列馆沉浸感受“湖湘文化第一村”的文化魅力。
2024年11月份,当镇里推荐张英参加由湘潭市农业农村局主办,湘潭人才集团、湘潭市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承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系列培训时,这个操着普通话的村干部心里直打鼓:“我一个外地人,能学以致用吗?”
开班第一课,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展示的“数字乡村建设案例”就让她眼前一亮:“碧泉村有这么好的文化资源,一定要加上科技翅膀飞出山窝窝!”课堂上,她的笔记本记满了“知识干货”:短视频运镜技巧到AI旅游导览系统搭建,从非遗IP打造到研学课程设计等等。

培训班现场。
培训归来恰逢村里筹备花朝节,张英主动请缨负责策划。她将课堂所学的“爆款公式”活学活用:邀请村支书拿着各种土特产在花田进行拍摄,短视频播放量破百万;设计的“碧泉寻趣”打卡路线,把散落的古井、碑林串联成文化密码。
“那天黄金贡柚卖断货时,村民都说‘英妹子’的脑瓜子灵光。”碧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谭俊岳说,当天整个集市农产品销售破百万,更有2家驻村企业获得了超过50万的订单。

花朝节的百花集市热闹非凡。
更难得的是,她将一次性节庆转化为持续效益。通过培训班对接的资源,2024年碧泉潭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正式揭牌成立,仅今年暑假期间就接待了湖南工商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十余所院校的实践研学活动。
站在碧泉潭边的青石板上,张英也抛出了当前的困惑,她说:“我们毕竟没有专业团队,各方面都在起步阶段,如何在培训研学中站稳市场,说真的思绪还是有点乱的。”

张英与唐文源在碧泉潭规划研学培训课程。
这位刚带着村企签下百万订单的文旅能手,在研学专业化道路上撞了墙。三天后,湘潭人才集团送来的“及时雨”让她豁然开朗——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唐文源带着“三堂精品课”方案踏进了碧泉村。
“研学培训就是要讲好故事,碧泉村至少可以上好乡村振兴课、文化溯源课、产业运营课。”唐文源说,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碧泉村拥有很好的经济、文化资源,只要稍加挖掘便能产生很好的效益,后续一定要继续擦亮“湖湘文化第一村”这个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从“外来媳妇”到“文化解码人”,张英的蜕变印证着:乡村振兴既需要深耕土地的坚守,更呼唤拥抱变化的勇气。2026年,碧泉书院将完成重建并面向社会开放,古老的碧泉将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生命力——那是一种扎根与生长并行的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楚湟
编辑:黄滔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646942/57/15198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