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淮微评:育人百年大计从“一米高度”走起)
6月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黄山市采用“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改造新安儿童友好公园入选其中。(6月16日新华社客户端)
一座城市对儿童友好,就是对城市的未来友好。以公益普惠为原则,坚持“1米高度”视角、寓教于乐内涵、安全环保标准,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让广大儿童享有安全、便捷、舒适、包容的城市公共空间、设施、环境和服务,是一个城市的温度所在,也是文明高度的体现。
城市永续发展,先要考虑孩子们的成长。1992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纽约会议首次提出“儿童友好”概念,强调对儿童友爱,主张把少年儿童的需求、权利放到城市规划政策的核心地位。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综合考虑社区内群体的行为心理需求,从衣、食、住、行、学、医、养、服等方面入手,让孩子们畅行无阻、成长无忧,让空间满足他们的实现生活。
高质量的城市一定眼里有儿童,对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涉及多个层面的要素集成,需要完备的顶层设计。今年,黄山市将新增8个儿童友好公园,并在15个老旧小区增设儿童活动场所,推动形成覆盖全市、普惠便捷、丰富多彩的儿童友好空间网络。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施布局、公园绿地等配套,安全性、可达性、游憩性、可参与性具备,才能更好地保障儿童的需求权。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应围绕社会政策支撑、公共服务提升、权利保障强化、成长空间拓展和发展环境优化,推动城市、街区、社区多层级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建设,把公平、健康、关爱落在服务设施的完备上,这是城市迈向现代化的必做功课。(作者 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