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可能会在8年后撞击地球”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中国天文专家表示,目前的撞击概率只是一个估值,眼下更重要的是开展持续观测和轨道测算。即便未来对人类构成明确威胁,防御策略也有很多,中国目前已开始部署“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全球科学家也正以“行星防御”为纽带展开协作。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5日称,这颗小行星最早是由位于智利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最后警报系统”望远镜于去年12月27日发现的。报道称,这颗小行星体积太小,非常难以观测到,天文学家只能通过它反射的阳光量来估算其外形尺寸和轨迹,这也是对于它撞击地球概率评估结果不断变化的原因。联合国空间任务规划咨询小组表示,将继续监测这颗小行星的动态,定期更新撞击概率。
但美国“太空”网站称,如今留给天文学家继续观测这颗小行星的时间不多了——它正在逐渐远离地球,预计将于4月逐渐从地球望远镜的视野中消失。夏威夷大学的评估显示,对这颗小行星轨道的估算表明,它每隔4年左右会返回地球附近,预计在2028年年中再次接近地球时会被地面望远镜重新观测到,但它在2028年的轨道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
CNN称,除了地球望远镜外,科学家还计划从今年3月开始利用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对其进行观测,以持续精确估算它的大小和轨道。
此前报道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截图
“2024 YR4”于2024年12月27日首次被发现。据估计,这颗小行星直径为40至90米,与一栋大楼大小相当。
自2025年1月初以来,NASA的天文学家一直使用望远镜来追踪这颗小行星。目前,这颗小行星距离地球超过4800万公里。虽然撞击的可能性很小,但天文学家正在密切跟踪,以发现更多细节。
报道称,“2024 YR4”大小与行星“杀手级别”的小行星相差甚远。“行星杀手”小行星是指直径为1公里或更大的太空岩石,可能对生命造成毁灭性影响。据估计,造成恐龙灭绝的小行星的直径约为10公里。
2013年,一颗直径20米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在空中爆炸,释放的能量是第一颗原子弹的20到30倍,亮度超过太阳,散发出热量,损坏了7000多座建筑物,造成1000多人受伤。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自中国新闻网、环球时报、央视网等
延伸阅读
媒体:为对付中俄高超音速导弹 日本都"武装"到天上了
近年日本一再渲染“中俄高超音速武器威胁”,并以此为借口大力推进日本本国的反导建设,并发展高超音速武器。《日经亚洲》网站13日透露,日本防卫省将为执行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的新一代HTV-X货运飞船安装先进的红外传感器,以测试从太空监视高超音速导弹的技术。
媒体相关报道截图
众所周知,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留给对手的防御时间窗口非常有限,因此提前发现就非常重要。但由于高超音速导弹可以在大气层内滑翔飞行,飞行高度远比在大气层外的常规弹道导弹更低,因此传统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会进一步大幅缩短。在此背景下,日本对准亚洲大陆的传统预警雷达已经不再靠谱,因此开始将主意打到太空了。
《日经亚洲》网站称,HTV-X货运飞船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研制,主要承担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的任务。按计划,第一艘HTV-X货运飞船将于2025年搭乘日本H-3运载火箭升空。日本防卫省计划为该飞船额外加装红外传感器,从而使其在传统的运输功能之外,也能作为“太空科技的测试平台”。
HTV-X货运飞船
按照防卫省的计划,这艘HTV-X货运飞船完成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的任务后,将继续在近地轨道上飞行约1年时间,在此期间日本将发射模拟高超音速导弹的靶弹,用于测试HTV-X搭载的红外传感器能否探测、追踪高超音速导弹的红外特征。
在此之前,日本已经构想了多种探测高超音速导弹的方法。例如日本《产经新闻》2021年披露,防卫省提出将搭载有红外探测系统的无人机投送至离对手更近的空域,长时间滞空探测,实现对高超音速导弹的早侦察、早发现。据悉,这种可在无人机上搭载的红外探测系统已于2019年完成技术验证。报道称,这种无人机探测系统具有不少优势。一是无人机可根据气候状况、空域变化等灵活调整飞行路线和滞空区域,多架无人机可在某一空域组成空中红外探测网络,对高超音速导弹形成区域全覆盖的早期探测能力。二是无人机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即便被敌发现并击毁,也不会带来人员伤亡。三是无人机搜集的数据可以便捷传回后方地面系统,必要时可搭建中继通信网络。
但日本在长航时无人机领域的技术积累薄弱,再加上平时也不太可能持续将无人机部署到其他国家周边侦察,因此防卫省后续又提出研制可从水面舰艇上探测跟踪高超音速导弹的雷达技术,如果将部署该雷达的舰艇部署到对手附近海域,相当于将探测雷达位置主动前移,争取更多的预警时间。
同时日本还计划发展由小型低轨卫星组成的卫星星座,形成太空、水面和空中的多层次监视跟踪体系。这个思路与五角大楼“多域传感器网络”计划如出一辙。按照美军的设想,当前部署的导弹预警卫星星座——天基红外系统更适合探测大型弹道导弹发射时产生的明亮热成像,而高超音速导弹可在大气层里穿行以躲避探测,天基红外系统对后者相对暗淡的红外特征不够敏锐,探测效果大打折扣。为此五角大楼为探测和跟踪高超音速导弹,提出了由数百颗卫星、多层天基传感器组成的新一代探测和跟踪系统。一旦对手的高超音速导弹发射,运行在高地球轨道的红外预警卫星首先将发出警告。运行在近地轨道上的数百颗跟踪卫星随后会接力捕捉高超音速导弹在大气层中高速飞行时的红外信号,开始计算高超音速导弹前进方向的轨迹并不断更新,这些数据同时会近实时地传递给地面站,引导地面拦截系统作战。
因此显然这次防卫省利用HTV-X货运飞船测试的红外传感器技术,就是在为未来的近地轨道卫星星座做准备,让日本利用这些卫星从太空持续监视“中俄高超音速导弹”。此外,在发展各种远程探测能力的同时,2024年5月美国和日本签署一项价值3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计划在21世纪30年代前共同开发高超音速导弹防御系统,旨在拦截飞行滑翔阶段的高超音速导弹。日本防务省在相关声明中强调说,“最近数年,日本周边国家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的技术大幅度改进,加强针对它们的拦截能力是一个急迫的问题。”
美国陆军“暗鹰”高超音速导弹服役时间一拖再拖
不过话又说回来,目前日本和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进展相对迟缓,美国至今还没有任何一款高超音速导弹服役,日本差距就更为明显。拿不出能够真正模拟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靶弹,这也就让美日所谓的探测和拦截能力的真实可信度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