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鲁迅终生挚友许寿裳 秦山枫)
| ||
许寿裳(1883—1948年),字季茀,又作季黻、季芾、季巿,号上遂,笔名毓其,绍兴县(今绍兴市柯桥区)福全镇人。鲁迅终生挚友之一,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字学家和传记作家。 许寿裳早年就读于绍郡中西学堂和杭州求是书院。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秋,以浙江官费生的名义前往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院预备日语,后又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科,直到1908年3月毕业。留日期间,他深切体会到民族贫弱带来的种种不幸,立志要自立自强、复兴祖国,并积极参加民族民主运动,与鲁迅、钱玄同等进步青年并肩作战。1903年接编启蒙刊物《浙江潮》,为宣传革命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04年加入光复会,随后又经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1907年与鲁迅等人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期望以文艺来影响国民的精神。留学东京期间,许寿裳不仅与鲁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还结识了另一位令其受教颇深的恩师章太炎,并与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朱希祖、沈兼士等同拜章太炎门下学习。1909年4月回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并推荐鲁迅入该校任教。辛亥革命后,任浙江军政司秘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筹建教育部,并推荐鲁迅也到教育部任职。随部迁往北京后,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17年派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积极倡导社会教育与妇女教育,江西现代教育之基础始奠于此,其它省市殊受影响。1920年调回教育部任编审。1922年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次年重返教育部任编审。1925年,北京爆发“女师大风潮”,支持鲁迅和进步师生正义斗争,受到文化界人士和青年学生的爱戴,被段祺瑞政府通缉。后到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任大学院(即以后的中央研究院)参事、秘书长,后又任中央研究院文书处主任等职。1934年北上任北平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北联大史学系主任、商学院院长、国文系教授及华西大学教授等职。1946年夏应留日同学、同乡、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邀请赴台,筹建台湾省编译馆并任馆长。陈仪被撤职后,到台湾大学任教授兼国文系主任。1948年2月18日在台北寓所惨遭歹徒杀害。 许寿裳与鲁迅是同乡、同学,还曾经长期同事,有着长达三十多年的交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使他们相知相契,成为真正的同道和知音。鲁迅逝世后,他大力弘扬鲁迅精神,撰写了多部回忆录和专著,四处奔走筹备出版《鲁迅全集》,为人们了解鲁迅、学习鲁迅,提供了最真实、生动、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也为鲁迅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被称为最权威的鲁迅研究“通人”。 他是著名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一贯寄希望于青年,把为中华民族培养有用之才作为毕生追求,为发展旧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多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工作。他是一位学养深湛的学者,在文字学、音韵学、考据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在传记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成就卓著。他是现代学者中在高等学校开设传记研究课程的第一人,是公认的开中国现代传记文学风气之先的大家。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以满腔的热情和崇高的使命感,踏上祖国宝岛台湾,热情宣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和成果,不遗余力地宣传鲁迅和鲁迅精神,大力推广和普及国语、国文,致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肃清日本殖民遗毒、重建台湾中华文化、唤醒民族民主精神做出了历史性的杰出贡献。 许寿裳通晓日、英、德等多国语言,一生著述宏富,尤以传记为佳。他撰著的《章炳麟传》是中国第一部章太炎评传,《俞樾传》、《亡友鲁迅印象记》、《鲁迅的思想与生活》、《鲁迅年谱》、《我所认识的鲁迅》《不朽集:中国历代名人传》、《传记研究》等也都是很有价值的传记作品。其他方面的著述还有《怎样学习国语与国文》、《历代考试制度述要》、《历代人事制度述要》、《周官研究》、《越缦堂日记选注释》、《中国文字学》等。 许寿裳一生与教育和学术须臾不离。书法对许寿裳来说,虽不能算是强项,但也不是太弱。他的字,雅逸清秀如学者之风,刚直清健又如忠厚之人。他曾受业于章太炎,对古文字研究很深,所以其书法时常也会像鲁迅一样,运用一二个古字,自然有机地掺杂其间。他长期追随蔡元培,蔡筹建教育部,他先后在其手下任佥事、科长、参事和司长;1927年蔡元培创办大学院,他又应邀出任秘书长、秘书处主任等,为蔡先生起草文件、代撰诗文是常事,故其字结体左低右高,笔画舒展,长横长撇长捺颇多,这些都是蔡元培书法的特点。香港未来中国出版社曾于1993年出版《许寿裳诗集》,封面用作衬底的一幅许寿裳诗稿手迹,则尤为与蔡元培的书法相似。 绍兴市柯桥区史志办公室 主办 |
(原标题:鲁迅终生挚友许寿裳 秦山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