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王家。王家的领头人就是王宝烈士。他1903年出生于平鲁县大破石村,“七·七”事变后,王宝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号召,参加了平鲁县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并于同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任中共平鲁县3区区委军事委员。他凭着良好的人脉,一举组建起百余人的抗日游击队。后来,这支游击队被编入八路军120师独立第6支队步兵2营4连。5月9日,他与伪军一个小队长在固北山堡垒下商谈起义。他将伪军一个小队十余人拉出平鲁县城,带出机枪1挺、步枪15支、短枪1支、子弹两骆驼。1942年8月5日,当部队从偏关县城出发行进到朔县西山大泉沟一带时,隐藏在部队内部的日本特务李占功,与其把弟兄赵国隆等5人,和我步兵2营一个叫杨尤的排长勾结,发动武装叛乱,将王宝同志杀害于下乃河村附近的桃花山上。数日后,一位骑兵把王宝同志的妻子蒙青山和儿子王生明连夜带到偏关县老营镇,迎接她母子的是一口白茬子棺材。
接下来再说抗日老英雄蒙蔚一家人。蒙蔚即王宝的岳父,平鲁县陶小峰村人。1937年抗战爆发后,蒙蔚变卖家产,自行组建起一支近百人的抗日自卫队。1940年6月16日,步兵二营五连在转移时被敌包围,蒙蔚当时年已58岁,未能随部队突围出来,独自一人在房东院中与敌周旋,将一个鬼子击毙。当他迈出大门时,被两个手持枪刺的鬼子兵刺倒在地,在他遗体的胸、背上,留下了四个血窟窿。老英雄蒙蔚为抗日救亡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蒙蔚的大儿子蒙养正,在第五军分区政治部敌工科工作,1942年,因部队锄奸运动发生“逼供信”偏差,性格刚烈的他含冤自杀;蒙蔚的二儿子蒙亦民自备战马一匹,参加了八路军宋时轮支队,走上了抗日前线。
蒙蔚的妻子蒙张氏,义不容辞地担任了抗日自卫队的伙头军(炊事员)。
蒙蔚的长女,即王宝的妻子蒙青山,在父亲和丈夫相继牺牲后,于1945年2月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8月5日,她忍痛把年仅6岁的二儿子王生瑞送给农民收养。1944年,她把13岁的女儿王生梅和11岁的长子王生明送到八路军塞北军分区宣传队工作。身单力薄的她,带着两位烈士的遗孤——生力(王宝烈士的4岁小儿子)和春英(晋绥五分区第一任妇联主任李桂芳烈士4岁之女)在黄河东岸的崇山峻岭中躲避日寇的“扫荡”。
这就是朔州市平鲁区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奉献和牺牲的王宝和蒙蔚两家人,他们在国难当头之际,抛家舍业,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奉献了他们的一切。现有塞北烈士陵园、平鲁烈士陵园两尊抗日烈士纪念碑,为这两家人延续着绵绵的时光。
边云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