雮尘珠
《鬼吹灯》既是一部关于现代摸金校尉进古墓、摸粽子、倒明器的历险传奇,也是一部围以雮尘珠展开的对古代文明的探索的征途。
雮尘珠是眼、是凤凰胆,抑或是黄帝仙化后的遗留,书中没有明确,这反而更令人遐想。难道这让千千万万鬼洞人死于恐怖的血液凝固、又让摸金校尉差点丢掉性命,让我们跟着走云南入西藏的关键之物只是霸唱的虚构,还是真有原型?
书中提到:雮尘珠是自古多次出现在史书中的中国三大神珠之一,以类似玉的神秘材料制成。相传为黄帝祭天所得,后随汉武帝入葬,又茂陵被农民军破坏,以至失落无踪。
又写:传雮尘珠是地母所化的凤凰,自商周时代起,就被认为可以通过这件神器,修炼成仙,有脱胎换骨之效。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神珠的出现,都会有一位旷世的明主出现。
据传大禹之母就是误食一颗珠子,而生下他。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大禹是世袭君主制的第一人。
而更早之前传说:少昊(亦作少嗥)五帝之一,黄帝之子。一日,五色凤凰领百鸟集于庭前,此凤凰衔果核掷于少昊手中。忽然大地震动,穷桑倒地,果核裂开,一颗流光异彩的神珠出现。众人大喜,视为吉祥之兆。其神珠皎如明月,亦是天赐君王之物,所以又称少昊为“凤鸟氏”。
各种关于神珠的传说不一而足,难道这些都只是古人的想象?
德裔考古学家谢里曼发现特洛伊城的事实,让人重新认识了传说的价值。也许真相总是以一种令人不可接受的方式呈现在人面前。
是杜撰还是真是消失的古城?
《鬼吹灯》的每一部里都有一个消失了的古文明,而且都是神秘消失的非中原文明。它们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神秘和猜想,但他们同时也是传奇故事的土壤。在雮尘珠的线索下,仿佛整个文化断层的面纱被掀起了一角。
精绝其国
人称死亡之海的沙漠腹地,
埋藏着一个神秘的王国,
这里流传着一种形似驴唇的古文,
这里拥有大量灿烂的织锦,
千百年后,当人们再次叩开古老的国门,
时间好似突然停止,人们仿佛刚刚离开家园,
这是一个怎样的神秘国度?它又为何被遗弃?
这就是霸唱所描述精绝国,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尼雅文化。
精绝国,最早见于《史记·西域传》:“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这是活跃在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小王国,殷实而富庶。
时过四五百年,玄奘取经东归时看到得尼壤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大唐西域记》:“媲麽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热湿,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残缺史料仅记于此,精绝国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直到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初探遗迹,从此掳走700多件出土佉卢文,汉文简牍,精美木雕之后,这座在沙海里掩埋千年的故城才又重新为人所知。
1931年,斯坦因背着监管人员不得动土的指令,让随从废墟中挖掘出26枚汉代木简,这是当时中原王朝通用的书写形式。就是在这样的木简中,他终于找到了让他期盼以久的记载,“汉精绝王承书从……”这7个字直接清楚地肯定了,木简出土的废墟确实就是汉书精绝王的住地,尼雅就是《汉书·西域传》中的精绝国故址。
但是关于精绝的疑问只是开了个头,为什么一个强盛的国家突然就消失了?如果说毁于流沙,可是沙漠民族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如果说是被外敌入侵,可是痕迹看来不像有过大的战争。而且城中的居民又去了哪里,就连尸骨也无存。
西夏黑水城
鹧鸪哨、了尘长老还有美国神父这一道、一僧、一传教士的奇怪组合,在黑水城的经历读来令人捧腹的同时不禁感到又惊又险。书中描述的黑水城,却有其址,而且和精绝古城一样都曾盛极一时,同时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池,到现在更是同样只剩下一片残壁。
在额济纳旗境内的鄂木讷河东岸,距今旗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35公里的戈壁,有一座西夏古城的遗址。每当人们慕名来此游览,行至距古城10余里时就能望见高耸在古城西北角上的那座著名的白塔,在缥渺的浮云中时隐时现,神秘莫测。在当地的土尔扈特蒙古族中,至今流传着有关这座古城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名叫哈日巴特尔(直译为黑英雄)的蒙古族将军,在此筑城镇守。久而久之,人们便称哈日巴特尔为黑将军,此城便称为黑城。
由于哈日巴特尔骁勇善战,不但晋升为将军,并深得皇帝欢心,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黑将军做哈敦(译意夫人)。
后来,黑将军羽翼渐丰,权势强盛,竟然凯觎皇权,企图一统天下。正当与心腹们密谋怎样篡夺皇位之时,这一阴谋被公主得知。她便将黑将军阴谋篡权的消息报告了父皇。皇帝在盛怒之下派数万大军进攻黑城,悬赏捉拿哈日巴特尔。但是大军为攻陷黑城打了多次大仗,均无取得根本性胜利,为不使黑将军逃脱,只好把黑城围困起来。
皇帝得知久攻不破的消息后,便请巫师卜卦,卦象说:“黑城地高河低,官军围城在城外打井无水,而城内军民却不见饥渴之象,必有暗道通水,如将水道堵截,则必胜无疑。”
于是,皇帝又增派一万大军赴鄂木讷河上游的咽喉部位,随着巫师们高声诵讼着《护律·夏日毕其格》(意即法律黄书),军士们用头盔盛着沙土,很快地截断了河水,并筑起一道巨大的土坝。
不几日,只见城内人畜饥渴,近城的禾苗枯萎。黑将军便令士兵在城内掘井,在挖掘中每每眼见出水,一会儿又见底了,就这样直挖到八十丈还是不出水。在这饥渴难忍、万般无奈的情形之下,黑将军只得下令准备突围。临行前,他把全城的金银财宝投入井中,又对自己的两个儿女说:“你们去做财宝的主人吧!”并祝愿说:“愿来日有个骑秃头青虻牛的人来将我们财宝取走”。随后,便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也活活埋入深井。又令士兵连夜凿通北部城墙,率城内尽数兵马冲出,杀出了一条血路突围北上了。
传说:在黑城方圆二十里的地方打井都是涸井,是因当时皇帝所派的数万大军堵塞河道时,由巫师念了“法律黄书”所致。在城池内,每当风雨过后所能见到的青、白色的两条长蛇,便是黑将军两个孩子的化身。在黑城附近因无水所死的树木也都是追随黑将军突围出逃的方向而伏。
据历史记载:黑水城始建于公元11世纪初,是西夏王朝设在北部边境的一座重要的军事城堡,到西夏鼎盛时期时,黑水城已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军事城堡,逐渐变成一座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的繁荣城市。当时的黑水城内,官署、民居、店铺、驿站、佛教寺院以及印制佛经、制作工具的各种作坊布满了城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这种情况大约持续了近200年之久。
公元十四世纪中叶,这里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绿洲,被沙漠吞噬,变成了一片荒漠。昔日繁华昌盛的黑水城也变成了一座废城。现在它们的痕迹依稀可辨。砖石,瓦块,陶瓷残片,铁器,雕刻,泥佛,风化的白骨,破裂的石磨,块垒等当年的遗物。在古城遗址的西北角上,端坐着12米高的西藏覆钵式佛塔,古朴,圆融,安详,是黑城的标志性建筑。
风沙填埋一座城市也许需要更多的时间,但在当地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隋朝时,有一天天气显得十分怪异,忙碌的人们虽然在心里嘀咕,但都无暇深究,在沉闷的城中往返穿梭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并高声叫卖他背的枣梨:“枣梨!枣梨!”虽然老人叫卖得非常起劲,但由于他的要价太高而无人问津,天黑之后,老人出城而去。
当时驻守此城的隋朝大将韩世龙闻听此事觉得十分蹊跷,百般思索之后恍然大悟:“枣梨不正是早离吗?”遂果断地率领全城军民离开黑水城。果然,在人们离开不久,狂风大作,风沙从天而降,整个城池很快被沙掩埋……这一传说还有史料记载,说黑水城在韩世龙“去后一夕被沙掩埋”。
被沙掩埋的不仅仅是一个城池,连同黑水城一同沉睡在沙海之中的还有无数珍贵的文物。相信有一天对黑水国遗迹的勘察,总会揭开这个古城神秘消失的原因……
消失的古滇国
云南,因远离中原,历来为人所神往。关于遥远的西南方永远流传着美丽而又神秘的故事。从山海经的《穆天子西游记》到《消失的地平线》都描述一个如同人间仙境的国度。而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也证明在云南的确有过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这几年沸沸扬扬的抚仙湖考古就基于此。
位于云南中部玉溪市郊,距昆明约60公里。水面积达211平方公里的抚仙湖,坐落在小江断裂带西支的深断裂带上,属云南高原第三纪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断陷型湖盆地之一。历史上曾多次遭受过破坏性地震等灾害。云南民间一直流传着湖下有“古滇王国”的众多传说,但史料中却没有找到有关的文字记载。
而在《鬼吹灯》中,天上有、世间无的“水龙晕”就被称为是从古滇国分裂出去的献王埋骨之地。在古代滇地有没有献王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整个古滇国就是一个未解之谜。它们拥有过发达的青铜文明,而且又曾迁都、分裂。难道古滇国的历史真相真的如《鬼吹灯》所言是在水下吗?
阿里的精神王国——古格
胡八一等人寻找恶罗海城的西藏之行第一站就是古格王国。那时的古格还没什么人涉足过,但是见到的人都被这难以描述的景象所震慑。
西藏吐蕃王朝之后的600多年间,一个名为古格的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然而,300年前,古格王朝突然由盛而衰,瞬间消失于茫茫沙海。关于这段历史,现在的史学家多半认为是基督教的进入导致了国家内乱,最后消亡。因为书中在古格找到的《圣经》地图并不是瞎编出来的。
古格王国遗址位于阿里扎达县城以西18公里处,于公元10世纪前半期开始建立,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王宫城堡是从10-16世纪不断扩建,并达到全盛,于17世纪吐蕃王朝瓦解后结束。古格王国遗址占地约18万平方米,从山麓到山顶高300余米,房屋建筑、佛塔和洞窟密布全山,达600余座,形成一座庞大的古建筑群。
近年,在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画是这个神秘王朝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代表其最高成就的就是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遗留最为完整、数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画,古格壁画风格独特,能全面地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满壁丹青,溢彩流金,构图繁复生动,色彩鲜艳明丽;神佛或清秀俊雅,或威猛严厉,或慈祥和善,或娇媚柔丽,融合了西藏、印度以至罗马、希腊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