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
网易研究局出品——如何更快乐
你快乐吗?如何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金钱和快乐一定成正比吗?快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网易研究局邀请长期从事快乐研究的全球知名华裔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特聘讲座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黄有光解读快乐的秘密。
NO.050 快乐与偏好有何差异?撒旦的选择题
我们以前讨论了一些影响快乐的因素,快乐的衡量与人际比较等问题,现在与下一两次的文章,我们来讨论快乐、偏好与生活满意度的异同。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获得快乐或者幸福,因此,我们都会偏好做那些让我们快乐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的偏好跟快乐之间有很大的正相关。但是,我们也会看到,有些时候,我们偏好做的事情也未必带来快乐。有三个原因造成偏好和快乐有差异。
首先,由于无知和不完全信息,偏好和快乐会有所不同。一个人可能以为吃某种食物或药物,对身体有好处,不过,可能实际上刚好相反。这就是事前估计和事后福祉之间的不同。 [1] 例如,你花很多钱买了一个新式大屏幕电视机,认为可以每晚享受。然而,几天后,你开始和一位女孩子交往,每晚都和她出门,没有时间看电视。因此,你后悔了。花在买电视机的钱,应该用在餐馆和电影院等方面,更能够增加你的快乐。
其次,一个人的偏好不但受他自己快乐的影响,也可能受到他对他者快乐的考量的影响。让我们考虑一个人捐了很多钱给慈善机构的例子。捐钱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名利。例如,成为慈善家,出了名;或使自己的企业生意更好,赚回更多的钱,是一种投资。因此,为了自己的名利的捐款,不是真正的利他,也不会造成偏好和快乐的差异。即使不是,或不单纯是为了自己的名利,而是有心帮助慈善事业,这可以说是真正的利他行为;不过,多数情形,人们也会从做了好事而感到快乐。因此,真正慈善捐款或其他真正的利他行为也未必会造成偏好和快乐的差异,因为你在金钱或其他方面的损失,被为了做好事的快乐所抵消。这种利他主义,我称为情感利他主义。你做了好事所得到的温情效应或温暖光辉(warm glow),抵消掉你在其他方面的损失,使你的偏好和快乐没有偏离。
不过,不能排除非情感的利他主义。在定义上,这要求你得到的温情效应与其他名利等利益的总和,也不能完全抵消你在金钱、时间或其他方面的损失,而使你的快乐减少。那么,你的利他偏好,就可能减低快乐,造成偏好和快乐的偏离。这也许是出于一种关注他者的道德义务;这是非单纯情感性的利他主义。
我们来看另一个更显著的例子。一个人期望过一种非常快乐的生活。但当国家受到侵略时,他可能会为了国家而自愿承担一个会肯定死亡的任务。可以想象,当亡国奴的滋味,特别是因自己没有为国出力而良心受到谴责的滋味,并不好受。但即使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他还是预期会有一个快乐的一生。然而,他选择为了同胞的利益而牺牲自己。他这样做并没有把自己的快乐极大化。 [2]
有许多经济学者没能看到偏好与快乐之间的这个区别,从而断言当某个人偏好一个选择时,他肯定会更快乐,至少他自己会这样想。我完全不能理解这种观点。显然,父母会为了自己的孩子牺牲自己的幸福。为什么人们不会为了朋友、亲戚,进而为同胞、人类甚至任何有苦乐感受的生命而做同样的牺牲呢? [3]
也许有人会怀疑,这种非情感式的真正的利他主义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不相符合。其实并没有冲突,因为偏好是文化和基因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友好的特性也是在文化和基因遗传的共同影响下演化而成。 [4] 人们会考虑其他人的利益的基因,有助于人们之间的合作,因而有利于整个部落的生存,因而可能被自然选择下来。
如果有些读者还是不相信,会有真正的非情感利他主义,那么用一个假定性选择的例子,我们现在就可以来证明,这些读者本人就有一定程度的非情感利他主义。由于是假设性的,像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不可以用不现实来批评这个例子。假定撒旦要求你在两秒钟内,在按纽A和B中选一个按下去。你很清楚,按不同的按纽肯定将发生不同的情形。在这两秒钟的时间里,你只能考虑如何选择正确的按纽,以致于按任何按纽对你的快乐都是零。按完按纽后,你将失去对这两秒钟内所发生的事的任何记忆,从而不会导致你会因选择按哪一个按纽而产生愧疚、骄傲等情感。
如果你按A:你将会进入极乐世界而获得1,000万亿个单位的快乐,所有其他人都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每人的快乐都是极大的负数。
如果你按B:你将会进入次极乐世界而获得999万亿个单位的快乐,比A的快乐少千分之一,其他人将过上舒适的生活而每人获得9万亿个单位的快乐。
C:如果在两秒钟内你没有按任何按纽,大家一起进入地狱。
由上可见,选择A会使你自己的快乐极大化,但大多数人都会出于非情感利他主义的动机选择B。如果你仍想选择A,我们可以将你在次极乐世界的快乐从999万亿个单位增加到999.9999万亿个单位。如果你继续选择A,我就不得不承认,你确实不是一个非情感的利他主义者。但你怎么会如此狠心,忍心为了增加一点相对微不足道的快乐而使别人进入地狱呢?(在我看来,非情感利他主义的存在及其程度是道德水平的最终标志。)
刚才我们讲了快乐和偏好不同的前两个原因,那么第三个原因就是,人们可能会有非理性的偏好。在不考虑对他者(包括任何有苦乐感受的生物)快乐的顾虑、无知或不完全信息等因素影响其偏好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仍然偏好使他自己的快乐减少的选择,那么我们就将其偏好定义为非理性的。由此定义可见,上述三个因素是导致偏好与快乐不一致的全部原因。
某人可能会顽固地坚持某种习惯、习俗、“原则”或其他类似的东西,尽管他知道这些东西对他的快乐和别人的快乐是有害的,考虑到其后果,这些东西甚至是长期有害的。惯例、规则、道德准则等都具有理性基础,因为它们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可能有益于社会福祉的简单清楚的导向。如果人们在每一次决策前,都要对社会福祉进行一番成本和效益的计算,这也有点太麻烦和花时间了。有了可供遵守的惯例、规则或原则,人们就不必每次都劳心费神地进行成本效益的计算了。如果这导致了与自己或别人的快乐不相符合的一些决策,这是在遵守好规则过程中所付出的一些代价。但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在通盘考虑的情况下,再固守某一规则可能会导致持续的净损失。某人可能会一如既往地固守这些规则,而不知道它们已不再有益于社会福祉了。这样,偏好和快乐的不一致可以包括在无知这一项。如果他心知肚明,但还是坚持这些规则,那他就是非理性的。
在这篇文章,我们讨论了偏好与快乐有差异的三个原因,第一是由于无知或信息不够,第二是为了他者的快乐或非情感的利他主义,第三是不完全理性。在下次的文章,我们会讨论,为何人们有非理性的偏好。读者们,你们可以先自己想想,有什么原因吗?包括你自己的一些非理性偏好或行为。
文献
[1]Kahneman、Wakker和Sarin在1997年对决策效用和体验效用所作的区分,部分与此同理.
[2]因对别人的关心而导致快乐和偏好的差异,参见Ng,1969,第43页, 1999,Sen,1973.
[3]关于现实生活中利他主义的访谈,参见Monroe 1996,第一部分。关于真正利他主义方面的证据的综述,参见Hoffman 1981。其中的证据之一是,当某人成为某一场合下唯一可以行动的人时,他就更可能会帮助别人,相反的解释是帮助别人是出于获得赞扬的自利动机。参见Charness & Rabin,2002.
[4]Boyd & Richerson 1985,Sober & Wilson 1998以及Bowles 2000都证明了这一点。进而,“人类高度发达的区分自己人和外来人的能力以及社区内文化的稳定性,极大地增强了对基因传播特征的群体选择的重要性和群体优势特征的进化的可行性”(参见Bowles & Gintis 2000, 第1419页)。关于对亲属利他主义的进化基础,参见Hamilton 1964和Bergstrom 1996.
往期回顾:
黄有光简介:
Monash大学荣休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特聘讲座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Global Priorities Institute咨询委员。
194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66年获新加坡南洋大学(Nanyang University)经济学学士学位,1971年获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74年至1985年在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任副教授(Reader),1985-2012年任讲座教授(personal chair), 2013年后成为终身荣誉教授(Emeritus Professor)。于1980年被选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于1986年被选入Who’s Who in Economics: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Major Economists 1700-1986的十名澳大利亚学者与全球十名华裔学者之一, 于2007年获得澳大利亚经济学会最高荣誉—杰出学者(Distinguished Fellow)。受邀请于2018年到牛津大学作第一届Atkinson Memorial Lecture。
网易研究局(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网易研究局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
移驾微信公号 看这里看不到的内容
【精彩推荐】点击进入网易研究局·中国版>>
【精彩推荐】点击进入网易研究局·国际版>>
【精彩推荐】黄有光·网易研究局专栏PC版>>
【精彩推荐】黄有光·网易研究局专栏客户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