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改进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管理的报告》,决定所有国营企业提取的基本折旧基金,50%留给企业,30%上交中央财政,20%由地方掌握安排。
2月17日 财政部发出《关于试行“增收分成,收支挂钩”财政体制的通知》。
2月18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对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各项文件进行讨论,通过了准备提交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1976年至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10年规划纲要(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和《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
2月26日至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华国锋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16个月来的工作,提出了“新时期”的总任务。由于受“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报告对当时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估计不足,急于求成,提出了要建设120个大项目,其中有十大钢铁基地、九大有色金属基地、十大油气田等高指标。这个方针的执行,造成国家财政困难和国民经济比例更加失调的严重后果。这次大会选举叶剑英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继续任命华国锋为国务院总理。
3月6日至8日 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17个大中城市,试行每年从上年工商利润中提成5%,作为城市维护和建设资金的办法。
3月16日 教育部同意在北京恢复中央财政金融学院。
4月5日 国务院发出《关于处理一九七六年冻结存款的通知》。
4月6日 中共中央任命忻元锡、姚进为财政部副部长。
4月14日 财政部向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基本建设投资效果问题的报告》。财政部建议,合理安排建设布局,整顿基本建设管理,建立严格的经济责任制。
4月20日,中央作出《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简称《工业30条》) ,发到各工业管理机关、各工业交通企业试行。这是当时指导工业交通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文件。
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当天,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文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正确地指出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当前,依然存在着“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错误倾向。这是“四人帮”强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必须坚决打碎。这篇文章引发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党内外绝大多数人支持和拥护文章的观点。虽然华国锋指示中央宣传部门的某些负责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表态”、“不卷入”;汪东兴在不少场合指责这篇“文章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毛主席思想的”,责问“这是哪个中央的意见?!”加以压制。但是,这一讨论受到党中央的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陈云、胡耀邦等多数同志的积极领导和支持,讨论在全国逐步展开。从6月到11月,中央党政军各部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和大军区的主要负责同志都发表文章或讲话,一致认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一讨论,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促进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
5月18日 中共中央任命吕培俭、田一农为财政部副部长。
7月6日 国务院召开务虚会,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速度问题,提出要放手利用外资,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比原设想更快的速度实现四个现代化。
8月5日 中共中央转发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严重违反财政纪律问题的报告》,对驻马店地区某些负责人非法挪用救灾专款和救灾物资的行为,作出严肃处理并通报全国。
9月5日 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会议,讨论1979年、1980年的计划安排问题。
9月10日 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报告,决定1978年再追加48亿元基本建设投资,连同1—8月已经追加的35亿元,使1978年的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415亿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9年和1960年的又一次高积累。
9月12日 国务院发布《会计人员职权条例》。
12月18日至22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资料来源:新华网、中国财政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