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超声医学科科普课堂 “科筑大屯”声动健康——超声医学科普之旅 受2025年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基层科普项目资助】
“医生,我这准备备孕呢,做B超会不会有辐射影响啊?”“我家孩子才3岁,肚子不舒服,做超声会不会伤身体?”在医院超声科的咨询台,类似的担忧每天都在重复上演。很多人因为对“辐射”的恐惧,对超声检查望而却步。但实际上,超声检查和大家担心的“辐射”毫无关联,它是一种安全的“无射线”检查方式。今天,我们就用通俗的语言,揭开超声检查的成像原理,帮大家彻底打消顾虑。
一、超声检查的成像原理:像“回声定位”一样的无声探测
“医生,超声检查到底是怎么看到身体里面情况的呀?是不是和X光一样靠辐射穿透?”刚躺上检查床的刘女士,看着医生手里的探头,忍不住问道。其实,超声检查的成像逻辑,和蝙蝠的回声定位、潜水艇的声呐系统很相似,靠的是“声波”而非“辐射”,整个过程安全又温和。
医生操作的超声探头,就像一个“无声的信号站”,会持续发出高频声波。这种声波的频率通常在2-10兆赫兹之间,远超人类耳朵能听到的20-20000赫兹范围,属于“超声波”,我们在检查过程中完全听不到它的存在。这些超声波会沿着探头接触的皮肤,平稳穿透人体组织,就像无声的“探索者”,在不同器官和组织间穿行。
当超声波遇到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比如从肌肉进入血液,或从肝脏碰到结石,就会像皮球撞到墙壁一样发生反射,形成“回声”。此时,探头又会切换成“接收器”的角色,精准捕捉这些反弹回来的回声信号,并将其实时传递给连接的计算机。计算机通过高速运算,把杂乱的回声信号转化为清晰的动态图像,呈现在屏幕上——我们看到的甲状腺结节、胎儿心跳、肝脏囊肿等画面,就是这样“画”出来的。
整个成像过程中,没有任何放射性物质参与,也不会产生电离辐射,完全依赖声波的振动与反射,就像用手轻轻敲击桌面,通过声音判断桌面下是否有空洞一样,只会产生轻微的物理振动,不会对身体细胞造成任何损伤。
二、与CT、X光的本质区别:“声波按摩”vs“电离辐射”
“我之前做过CT,医生说有辐射要隔半年再备孕,那超声检查为啥说没辐射呢?”正在为备孕做检查的张先生,对比两次检查的注意事项,满是疑惑。其实,超声和CT、X光的成像原理有着本质区别,核心就在于“是否产生电离辐射”。
CT、X光检查属于“电离辐射成像”。它们需要发射X射线——一种具有高能量的电离辐射,通过穿透人体不同组织时的衰减差异来成像。X射线的能量足以破坏细胞内的DNA结构,虽然单次检查的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但长期或频繁接触,可能增加细胞突变的风险,因此医生会严格控制检查次数,比如备孕女性、孕妇、婴幼儿通常会尽量避免这类检查。
而超声检查依赖的是“声波振动”,属于“非电离辐射成像”。它产生的超声波能量极低,只会让人体组织发生轻微的、暂时性的振动,就像“温柔的声波按摩”,不会改变细胞的分子结构,也不会破坏DNA。打个更形象的比方:如果把CT、X光比作“穿透性强的手电筒”,靠强光(辐射)照亮身体内部;那超声就像“轻轻的敲门声”,靠声音的反射判断门后的情况,前者有“光污染”风险,后者则完全无害。
正是这种本质差异,让超声检查成为对辐射敏感人群的“首选”。无论是孕妇孕期监测、新生儿髋关节筛查,还是婴幼儿腹部检查,超声都能在不产生健康风险的前提下,提供清晰的检查结果,这是CT、X光无法替代的优势。
三、超声检查的安全性:临床验证的“零风险”选择
“我现在怀孕5个月,已经做了3次超声了,朋友说做多了对胎儿不好,真的会有影响吗?”产检时,李女士拿着检查单,焦虑地向医生询问。事实上,超声检查的安全性早已被全球数十年的临床数据证实,规范操作下,即使多次检查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孕妇而言,整个孕期通常需要进行5-8次超声检查,从孕早期确认宫内妊娠、观察胎心胎芽,到孕中期大排畸排查胎儿结构畸形,再到孕晚期监测胎儿生长发育和胎位——这些检查都是孕期保健的重要环节。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妇产科协会的研究表明,目前医用超声的声波强度和作用时间,都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导致胎儿畸形、生长受限等问题,也不会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对于婴幼儿和儿童来说,他们的身体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对辐射的敏感度远高于成人,超声更是“安全首选”。比如新生儿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筛查,需要通过超声观察髋关节的结构和稳定性;婴幼儿腹胀、呕吐时,通过腹部超声排查肠套叠、先天性胆道闭锁等问题——这些检查无需使用镇静剂,也没有辐射风险,能最大限度保护孩子的健康。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是声波,会不会像工业超声波那样产生副作用?”其实,医用超声的声波强度远低于工业领域(如超声波清洗机、超声波焊接机),仅为工业超声波强度的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不足以对人体组织造成热损伤或机械损伤,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时声带振动产生的声波一样,只会传递信号,不会带来伤害。
四、超声检查的“局限性”:并非“万能检查”
“我最近总咳嗽,医生让我先做超声,结果没看出问题,又让我去做CT,是不是超声检查不够准啊?”刚做完检查的王先生有些不解。其实,超声检查虽然安全、便捷,但并非“万能”,它有自己的“擅长领域”和“局限性”,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和其他检查配合使用。
超声的成像效果会受到“气体”和“骨骼”的影响。对于肺部、胃肠道等含气器官,超声波遇到气体时会发生强烈反射,无法穿透,就像隔着厚厚的云层看不到太阳一样,难以清晰显示器官内部的情况。比如肺炎、肺结节、胃溃疡等疾病,超声检查的诊断效果远不如CT、胃镜;而对于颅骨、脊柱等骨骼密集的部位,超声波也无法穿透骨骼,无法观察骨骼内部或颅内的细节,这时就需要依靠X光、磁共振(MRI)等检查。
但在其“擅长领域”,超声检查的优势十分突出。比如甲状腺、乳腺等表浅器官,心脏、血管等空腔器官,以及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腹部实质器官,超声能清晰显示器官的形态、结构、血流情况,甚至能发现几毫米的微小结节;在孕期检查中,超声更是能动态观察胎儿的活动、心跳和生长发育,这些都是其他检查无法比拟的。
简单来说,超声检查就像“精准的放大镜”,能清晰观察不含气、非骨骼遮挡的器官,但遇到气体、骨骼时就会“失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合理选择检查方式,让超声和CT、X光、MRI等检查“各司其职”,共同为诊断提供准确依据。
下次再做超声检查时,不妨把探头想象成医生的“电子眼睛”——它不用强光(辐射),而是用温柔的声波,轻轻“探索”身体内部的秘密。这份“无辐射”的安心,是现代医学为我们提供的温柔守护。无论是备孕、孕期,还是婴幼儿检查,只要有需要,都可以放心选择超声检查,不必再为“辐射”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