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疗路径》《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3版)》和《高血压患者高容量负荷的评估和管理专家共识》三部重要指南/共识的更新和发布,标志着我国高血压管理进入了“融合中西、精准管理”的新阶段。
9月12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组织制定的《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疗路径》正式发布。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该路径将循证医学证据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出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管理的‘优势互补、标本兼治’核心理念。”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马晓昌教授指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特色学科。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首次增设中医药章节,突显了中医药在高血压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也彰显了中西医融合的必然性和广阔前景。”
近年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组织专家制定多部指南/共识,推动高血压诊疗向规范化、精准化和整合化发展。本次会议还将发布《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3版)》、《高血压患者高容量负荷的评估和管理专家共识》,旨在进一步提升高血压管理水平,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发布会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清教授主持。
高血压管理面临多重挑战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31.6%,控制状况不容乐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源源教授强调:“高血压不仅表现为血压升高,还常伴随头痛、失眠、耳鸣、视力模糊等全身症状。这些残余症状会增加患者焦虑,加速疾病进展,因此必须全方位管理,实现血压达标、症状缓解和靶器官保护多重目标。”早期控制高血压,降低高血压导致的疾病负担,迫在眉睫。
优势互补、标本兼治,开辟整合医学新路径
近年来,中医药在高血压防治领域成效显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首次增设了“中医药在降压治疗中的应用”章节,表明中医药的地位与价值已获得循证医学和现代指南体系的认可。
孙宁玲教授介绍,路径制定汇聚了中医、心血管及高血压领域多位专家的智慧,基于中国高血压现状和调查结果,参考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和临床研究进展,经多轮修订而成。
陈源源教授介绍了该路径的亮点内容:构建完整的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指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多重优势、制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路径。
多管齐下、共筑高血压管理完整体系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组织制定十部指南/共识。
今年分会将继续更新《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3版)》,系统阐述降压药物分类与使用原则,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权威依据。指南将结合中国循证证据更新推荐建议,纳入近5000篇国内高血压研究文献,更适合中国患者群体。
此外,《高血压患者高容量负荷的评估和管理专家共识》将进一步推动高血压分型管理理念落地,强调对高容量负荷这一特殊表型进行精准识别和管理,实现从“千人一方”到“个体化治疗”的转变。
在媒体提问环节,专家们一致认为,路径发布仅是起点,推广落地才是关键。未来该路径的推广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收集临床数据,并通过长期随访验证中医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作用。
结语
多部指南/共识相互补充,将有效提升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构建我国高血压防治的完整体系。期待此诊疗路径能够在临床广泛应用,真正实现患者“血压达标、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综合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