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地球一小时今晚落下帷幕。全球150多个国家7000多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按照时区顺序次第熄灯,还原天空的颜色,用象征性的行动表示对地球的关注,对环保的支持。
21:30之后,地球一小时就结束了么?答案是没有。因为,地球一小时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超越一小时,全球在行动
在中国,所有承诺了要做绿V客的人们,要在自己选择的那一天里行动起来,记得是每一周都要行动哦。
在俄罗斯,在收集到了10万个公众签名之后,WWF俄罗斯的同事们还要把这些公众意见提交给议会,为的是推动修改现有的森林法令,保护一片面积相当于两个法国那么大的森林不要被滥砍滥伐。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阿根廷,阿根廷野生动物基金会(FVSA)会把地球一小时期间公众的呼声带到参议院,呼吁将Banco Burwood 建为该国最大的海洋保护区。
在乌干达,在接下来一年里,WWF计划在2700公顷遭到破坏的森林里补充种植至少50万棵本土树种,这将是全球首片地球一小时森林。
新加坡利用地球一小时在国内发起了空调24度的宣传,号召所有商场、建筑、家庭上调空调温度。
印度、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把可再生能源的理念植入了地球一小时活动中,希望能借这个公众参与度很高的平台推动当地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在地球一小时最初发起的地方——悉尼市市长Clover Moore在当晚的讲话中表达了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决心,WWF澳大利亚则有一个更宏伟的目标——推动澳大利亚政府承诺在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升至50%。
不仅仅是熄灯
“地球一小时不再是象征性的熄灯一小时,更是一种从地方到全球的行动力量,推动各地的人们为环境做出积极的改变。”地球一小时CEO、联合创始人Andy Ridley 表示。
确实,2007年在悉尼发起地球一小时的时候,Andy和他的同事们希望借此引起200万悉尼市民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之后,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临近,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加入了这个活动。2011年之后,地球一小时的logo从60变成了60+,这个“+”号意味着地球一小时概念和内涵的延展——从气候变化议题到可持续发展议题,从关灯一小时到采取环保行动。
今时今日,全球都面临着共同的环境危机和气候变化问题。雅加达的洪水,澳大利亚的大火,中国的雾霾,美国的桑迪飓风,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极端气候、环境污染对个人、家庭、城市可能的伤害。我们需要行动。
“我们坚定地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当中。每个人都应承担自己的责任:政府应提出政治愿景,商业贡献解决方案,而公民社会,尤其是年轻人,可发动全球之力号召共同行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地球一小时致辞中表示,“让我们各司其职,群策群力,关闭灯光,共同为一个更干净、更绿色的世界而努力。”
“这也是今年中国地球一小时的主题定为绿V客的原因所在。”WWF(中国)对外联络部总监荆卉解释说,“我们相信环境的改善和每个人的行动息息相关。”
所谓绿V客,就是每周七天有不同的绿色生活建议,希望公众能从中选择一天,每周执行。“我们选择绿V客行动的标准是可见、易行、简单,而且这些行动的背后也直接对应着现实的环境问题。”荆卉解释说。
比如周三不开车。谁也不喜欢雾霾天,大家在抱怨政府监管不到位、企业排放不达标、汽油油质不高的时候,如果还是坚持车照开,爆竹照放,雾霾问题也很难解决。
比如周六爱动物说出来。鱼翅,象牙,还有各种候鸟杀戮,为了满足国人的口腹之欲以及面子心理,多少野生动物惨遭荼毒。
再比如周一多吃菜。多吃本地应季蔬菜,既健康,又有助于减少生态足迹。毕竟畜牧养殖业的碳排放远高于蔬菜种植,畜禽粪便的集中排放也是重要的水污染来源。
改变生活习惯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绿V客意在提醒大家每周都坚持行动,有助于习惯的养成。
“今年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许多城市继续参与进来,并且把地球一小时的主题和城市的环保议题结合起来。”荆卉介绍道。
比如上海、石家庄,把地球一小时和低碳行动周、低碳行动月结合起来,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比如西安,把地球一小时和“治污减霾”结合起来,号召公众监督排污和环境违法事件。也有许多草根的NGO把地球一小时和自己的环保行动相结合,比如在武汉的萤火虫保育中心,结合“爱动物说出来“的主题开展针对萤火虫这一环境指示物种的宣传教育活动。
至于大家关心的熄灯是否会影响电网的问题,荆卉表示,居民照明用电和城市景观用电只占城市供电的很小一部分,而且很难做到所有人同时关灯和开灯,这样的变化在电网可承受范围内的,不会影响城市供电。
地球一小时不仅仅是熄灯,更重要的是用行动超越一小时。“地球一小时是个开放的平台,不论是企业、政府,还是NGO,个人,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传达自己的环保理念。”荆卉表示,“今后WWF也希望能和更多的机构合作,共同推动理念向行动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