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11月23日报道 创始于2006年的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曾推出了400多部作品,走出了李玉等100多位电影人。昨天,第11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在汉温暖开幕。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表示,10年来,中国电影工业规模从只有20多亿元到3天前超过440亿元。凭借其专业性和公信力,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已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李玉等知名演员都是从青年影像论坛走出来的。本届,知名导演冯小刚担任了评委会主任,说明业界对活动的关注和支持。
十一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开幕式
武汉拥有近百所学校,武汉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领导者,和武汉的合作我们感到了无比的热情,也感到湖北、武汉电影将会有新的起飞。在武汉和电影人探讨华语电影,不能不提到,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京剧名演谭鑫培就是武汉人,武汉为中国电影输出了很多的电影人。
饶曙光说,2017年3月1日,《电影产业促进法》将实施,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华语青年影像论坛能为电影者、为电影艺术创业和工业提供多少支持,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努力。未来4天,集结35部优秀导演作品的影像展和峰会同时进行,理念和实践相互促进。对于电影人和电影事业来说,是值得期待的电影盛会。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
《幸运是我》导演罗耀辉第一次来武汉,表示非常很开心能来到这里。中国电影市场很大,怎么去扩大艺术片的市场,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是对年轻的导演和他们作品的支持。
在当代视觉艺术高峰会上,导演许安讲述了《封神传奇》影片对特效的思考和拍摄过程。比如对戏里的很多虚拟人物都进行了动态捕捉,这在国产电影是很少见的。《封神传奇》有2200个特效镜头,制作量非常强大,后期和国内以及全球12家公司合作,后期管理非常重要。制作过程与国际团队无缝的合作,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电影水平的进步。他希望,在市场再扩大、资源提升的情况下,能有更多的业内人员,多一些跨国的合作,吸收更多的精英和技术。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里面蕴藏着很多有想象力的题材,整个行业技术提升后,有更多的机会去拍摄更多有精神价值的题材,看到一些很有价值的中国故事,让全世界的观众都一起去感动,他对此非常期待。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影视摄影师协会主席穆德远说,电影是拿影像讲述的故事、拿影像记录一切。产生气氛的方式有28种。传统胶片时代,摄影师是非常伟大的。那时没有监视器,摄影师不把镜头打开,导演不知道拍的是什么。摄影师是影像的作者,一切在现场解决,所有的光线、灵动、所有对演员的理解,由摄影师主导完成。在数字时代,似乎摄影师的作用似乎没那么大了。但其实虚拟摄影机的出现,依然应当解决光色、光线感知和再现等问题。在虚拟情况下,摄影师必须重回到这个位置,参与到虚拟设计当中去,把你的想法放进去,包括摄影机的运动、光学镜头的运动等。
中国内地故事漫画奠基人和开拓者姚非拉是武汉人,20年前去北京画漫画。在他看来,漫画就像在画电影。很多漫画家的内心和创作时,是和电影工作者是很接近的。漫画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影像创作文本,本身就有电影的属性,有用图像和影像叙事的天然属性。在这个时代,新媒体时代跨界变得很容易,漫画已经成为优质影像创作文本。未来是融合与差异丰富并行的时代,大和小,快和慢,轻和重,这个次元和那个次元,将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内容宇宙。
著名书画家李寿昆认为,作为第八艺术,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感染力、教育力、娱乐力、绝对没有任何其他一项艺术可以比拟。胡适先生说过,“文化就是人的生活方式”。电影这种表现形式,是最能集中反映当代生活现象、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文化艺术表现的最好手段。李寿昆表示,经过五代人的努力,中国电影语言的表现形式和体系,正在完善和形成,最重要的任务在座的青年电影工作者身上。“时代造就了你们,你们也可以造就时代,可以站在时代的最高峰,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崭新的贡献”。
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教授王川说,如果真的有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可能是摄影,可能是图像,因为它真正能时时刻刻跨越地域、种族、国家、文化等边界,完成人之间有效沟通的介质,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有人说中国的现实就是为摄影准备的,这句话千真万确,我们变化得太快消失得太多,而摄影刚好可以对应这一点。”他说,如果我们想关照现实,也想对抗现实,手段有很多,摄影是其中非常有效有力的手段。
作为特约嘉宾主持,武汉市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万荣表示,当代视觉艺术在二十世纪有几个最值得纪念的年代。其中一个是1924年,匈牙利著名美学家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写了一本书叫《可见的人》,他认为人类对电影的发明,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电影的出现,让被淹没在文字中的人,重新焕发出他的光芒。因此,电影被称为可视文化,称电影中的人为可见的人。一部影片的力量,甚至可以超过一支部队的力量。“现在,我们每天都在与影像打交道,手机、现场、电影、各种各样的媒介,已没有办法摆脱和影像世界的关联。”他表示,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代,诸位青年才俊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有幸去描绘去创作经验能达到的时代、想像的世界。未来的20年,是中国文化包括影像文化走向世界的空前的大好时机。
此后3天,《上海王》导演胡雪桦、《皮绳上的魂》导演张杨、著名编剧刘恒、著名录音指导王丹戎、著名视效指导、《封神传奇》导演许安、《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导演张一白、《火锅英雄》导演杨庆、《长江图》导演杨超、香港演员田启文、博纳影业CEO、创始人于冬、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平及一批电影制片人、导演、研究者等都将来到武汉,就“青年电影的融资渠道”“互联网时代的武汉影视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路边野餐》《八月》等35部文艺佳作也在此期间进行展映。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在本届增设了青年电影投融资平台,今天下午,20多家影视公司的制片人、投资人都将来汉与青年导演们进行项目接洽,为青年导演搭建创意和动力的聚合平台。
昨晚,第4届中国·武汉微电影大赛奖项也隆重揭晓,《茧》等9部作品分获黄鹤奖金、银、铜奖,《耳仔音像屋》孙晓聪获最佳男主角奖,《桐叶飘飘》罗泽丽荣获最佳女主角奖。
武汉微电影大赛举行到第4届,影响力逐渐扩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创作者。本次共征集参赛作品1500余部,经过网友投票和专家评定,最终有100部作品入围。创作者从普通大学生到专业影视机构均有,影片元素也囊括了历史、民俗、情感、悬疑等各个类型。与此同时,微电影也逐步走出了年轻人自娱自乐的局限,一些老戏骨开始参与其中。在作品《大光明》中,就有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唐群出演,她曾在《听风者》等作品中有出色表演,这次在微电影中演绎了一位个性鲜明的退休女老师。
创意不输专业影人 大学生微电影作品抢眼
无论是微电影大赛,还是青年影像论坛,都着眼于发掘和鼓励年轻的、新鲜的电影人才。而武汉作为大学之城,学子们的创作也非常抢眼。在第4届中国·武汉微电影大赛中,一批大学生的作品就在创意、情怀、思考上有不俗的表现。
获得黄鹤银奖的作品《三味书屋》由武汉传媒学院的同学们拍摄,他们走访了集成书社、岁月书房、豆瓣书店等3家位于武汉的实体书店,通过与店主的交流,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并不热门、却充满书香与情怀的小世界。作品在镜头语言上还显得有些生疏,但视角独特且有着自己的思考,对于年轻的电影人来说非常难得。
同样获得银奖的《若见今生》也有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熊猫映画电影工作室的参与。作品以一件订制旗袍为线索,牵出了战争时代一对军旅爱人的生死情缘,也牵出了两代旗袍制作者的诚信传承。此外,武汉晴川学院创作的《听我说》、南京师范大学创作的《旧梦经年》都获得了黄鹤铜奖。
与往届相比,本次微电影大赛首次设立了高校联盟微影PK赛的环节,20余所在汉高校组队参赛,经过层层对抗,最终有武汉大学、武汉晴川学院、武汉传媒学院、武昌首义学院等4支队伍进入4强,并以“开学那天,我错拿了TA的箱子”为关键词,进行“半命题作文”式的创作。令人惊喜的是,大学生们以此为线索,创作出的内容却五花八门,武汉传媒学院作品《扣子》探讨大学生该就业还是创业,武昌首义学院作品《弦外》关于学习二胡传承文化,武汉大学作品《一箱情愿》讲述富二代与穷小子互换身份并发现人生真谛的故事,武汉晴川学院作品《缺口》则关注宿舍友情疏离。
最终,武汉大学代表队获得PK赛冠军。经过票选,该片主演关皓天、黄璐还分别获得校园最佳男、女主角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