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战争史诗《鸣梁海战》即将于12月12日登陆内地银幕,影片讲述的是公元1597年10月26日发生在鸣梁海峡的一场惨烈的战役,再现了韩国名将李舜臣绝境中以少胜多的一段传奇,此片在韩国已经取得一系列辉煌的票房和奖项胜利,韩国总统朴槿惠也亲自观看。《鸣梁海战》只用了18天就超越《阿凡达》创造的票房纪录。截止下映,更以将近1800万观影人次笑傲群雄。韩国只有5000万人口,也就是说,超过三分之一的韩国人都去观看了这部电影,而电影中的一些“戏说”成份和艺术再创作,因为票房的大卖引发了很多争议。(文/方聿南 策划/好大玉)
《鸣梁》只用了18天就超越《阿凡达》的纪录。
韩国三分之一的人去看了《鸣梁》 18天灭掉《阿凡达》票房纪录
《鸣梁》能得到广泛的关注,首当其冲的是其骄人的票房战绩。在《鸣梁》上映前,占据韩国电影票房冠军榜的是好莱坞《阿凡达》,而《鸣梁》只用了18天就超越《阿凡达》,结束了外片独占傲首的局面,重新夺回韩国本土电影的优势。截止下映,更以将近1800万观影人次笑傲群雄。韩国只有5000万人口,也就是说,超过三分之一的韩国人都去观看了这部电影。
据发行公司CJ E&M提供的数据,《鸣梁》8月15日正式在北美多个大城市上映,3天共获得56万2332美元票房,打破了2012年《双面君王》纪录的4倍之多,创下韩片北美上映首周票房纪录;最后共计砍下近260万北美票房,作为亚洲电影,而且讲述的是西方人并不熟悉的亚洲历史故事,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了得。之后,在素有韩国奥斯卡之称的第51届大钟奖上,《鸣梁海战》获9项提名,并最终拿下包括最优秀影片、最佳男主角奖、最佳企划和最佳技术4个奖项,成为该届电影节的最大赢家,又为其人气推波助澜一番。
《鸣梁》耗资200亿韩币(约1.2亿人民币)打造,在韩国影坛仅次于《龙之战》、《登陆之日》等顶尖大片,属于超一流制作规格。虽然有崔岷植,柳承龙等巨星加盟,但片酬只占预算的十分之一,大量的真金白银花在了实打实的制作上。剧组采用一比一的尺寸复制了1艘板屋船和3艘安宅船,板屋船的制作费用为1.5亿至2亿韩元,安宅船的制作费用为1.5亿至1.8亿韩元,其设计之严谨,连日本历史学家都赞不绝口。剧组共准备超过1000套服装,朝军和日本水军的铠甲分别在两国制作,李舜臣的铠甲花费超过1000万韩元,柳承龙所饰的来岛通总铠甲花费2800万韩币。片中登场的15种武器造价多达上千万,假发的费用更高达8000万韩元。
长达61分钟的海上战斗戏采用了大量CG特效,据特效总监姜泰均称,剧组雇用100多名特效师,花费了大半年完成后期制作,包括将四艘真船复制出大规模的舰队,模拟海水的运动效果,打造军舰上的虚拟士兵,以及其他林林总总的道具。片中还采用了国际领先的动作捕捉技术和角色虚拟技术。韩国著名作曲家金泰星为影片配乐,这也是他生涯中工作量最大的一部电影原声,整个工作团队超过百人。
韩国只有5000万人口,也就是说,超过三分之一的韩国人都去观看了这部电影。
《鸣梁》热带动相关文化产品热销 鸣梁海峡游客人数增多
《鸣梁》的热映带动了相关文化产品的热销。根据电影改编的小说《鸣梁》销量喜人,一些大型书店专门设立展台,展销多达150种关于李舜臣的书籍,《鸣梁》上映第一周,购物网站Auction上与李舜臣相关的书,销售增幅猛涨330%。影片的周边商品也得到青睐,上映12天,龟船和板屋船木制模型的销售额骤增370%。鸣梁海峡附近的右水营,以前每天至多三五十名的游客,如今骤增至500至800名,往返于鸣梁海峡的龟船形游览船也重新开始运行,这艘游船去年3月因游客太少而中断运行,此次重新开航完全是借了电影的东风。
韩国民众如此热烈的追捧,情感上的共鸣是主要原因。首先,李舜臣将军是韩国人崇敬备至的民族英雄,在韩国历史上拥有极高地位,被称作“忠武公”,韩国首尔市中心有条“忠武路”,光华门广场巍然而立着李舜臣的巨型雕像,甚至还有一艘导弹驱逐舰也被命名为“忠武公李舜臣”号。此前,李舜臣的故事被无数次搬上电视荧屏和大银幕,均收获无数好评。
韩国总统朴槿惠也亲自观看了《鸣梁海战》。
第二,影片中抗击倭寇的情节,让人无法不联系当下的韩日关系。韩国举国的反日情绪由来已久,两国在诸如慰安妇问题、篡改历史教科书、岛屿争端以及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充满紧张的对立情绪。虽然近年经受了日本流行文化的洗礼,但时至今日,韩国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对遭受日军铁蹄的惨痛史仍无法忘怀。在政界,亲日派往往被列入黑名单,遭到冷遇和排挤。虽然金韩民导演公开澄清,此片对韩日关系并无半点影射,但就像我国观众看待《叶问》、《精武门》,韩国民间的反日情绪,必然会对《鸣梁》的走红起到无可估量的促成作用。
第三,在地理上,朝鲜半岛从古至今一直被外族包围,造成了韩国人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也催发出他们强烈的自尊心。在韩国的近代史中,这种自尊心被不断放大。二战之后,韩国一度创造了经济奇迹,跻身举世瞩目的亚洲四小龙。然而1997年金融风暴以后,韩国经济一蹶不振,无论与中国还是日本相比,都显出颓然乏力,这便一举挫伤了韩国人好不容易树立起的自豪感。此时《鸣梁》以重现昔日荣耀的姿态进军院线,想不斩获韩国民众的共鸣与垂青都难。
最后,即使大量年轻的韩国观众对历史、政治和文化都不感兴趣,但影片中大场面的战争特效,刀光剑影的浴血厮杀,对英雄传奇的渲染,却绝对能击中他们的感官G点,点燃他们内心的豪情壮志。抛开一切背景不谈,单纯作为商业大片,《鸣梁》叙事流畅,节奏果断,情感充沛,特效一流,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卖点,民族情怀只是令它在大卖之途上走得更远。
《鸣梁》在高度还原历史的基础上,也作出了适当程度的改编和戏说。
对真实的“鸣梁海战”进行艺术在创作 加入一些纯艺术创作的构思
根据史书记载,鸣梁大捷是明朝神宗万历年间,朝鲜名将李舜臣在朝鲜半岛鸣梁海峡重创日本丰臣政权的一场海战,李舜臣利用鸣梁海峡的特殊地形,以12艘龟船击退330艘日舰,创下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奇迹。事件起因是1492年的闲山岛大捷后,日本海军屡战屡败,制海权尽丧,被迫议和。为了除去李舜臣,日方使用反间计诬陷他居功自傲,阴谋篡权,使他被贬为士兵。此后,丰臣秀吉调动14万陆军和2万水军入侵朝鲜,少了李舜臣,朝鲜海军节节败退,几乎全军覆没。存亡关头,李舜臣复职,率领朝鲜海军残余的12艘板屋船,在鸣梁海峡与日军决一死战。
鸣梁海峡地势狭窄,水流湍急,海流定期变向。李舜臣麾下的板屋船质量胜于日军船,此外他还动员百艘民船挂上军旗以壮声威。10月26日清晨,李舜臣派出一艘军舰引诱敌军,等到日舰靠近,便发起猛烈的炮轰,而朝鲜军舰则在山体的遮掩下毫发无伤。在海峡内事先布下的钢索也使日舰叫苦不迭。紧接着海流开始逆转,日舰相互磕碰,一片混乱,李舜臣率领朝鲜海军对日军展开猛烈攻击,最终击沉、撞毁31艘日舰,重创92艘,切断了日军从黄海对稷山之战的供给,日军将领来岛通总也在这场战役中被击毙。
为了迸发更强的戏剧力量和情感冲击力,《鸣梁》在高度还原历史的基础上,也作出了适当程度的改编和戏说。有别于历史教材中的讲述,李舜臣并没有被塑造成高大全伟光正的无暇英雄,拔高成精神教育的楷模。就像制片人郑泰成所说,“最初策划的时候,我们就把李舜臣定义成一个有人性的人。”韩国影帝崔岷植所饰的李舜臣表现出复杂的多面性,炮火横飞中屹立于破败甲板上的身姿,刚毅坚韧,代表了一种精神与象征;独处时的睡梦中,也流露出脆弱惊慌的一面。这样的处理,既能让观众品出他作为人的一面,也丝毫无损其战神的雄姿,兼顾了民族情怀和艺术真实。
《鸣梁》对战役的描绘,也加入一些纯艺术创作的构思。片中有一段是李舜臣的战船深陷漩涡,眼看就要壮烈殉国,朝鲜义军驾驶着民船赶到,抛出拉钩将战船从漩涡中拉回。这段虚构的插曲成为战役的关键拐点,是史书上没有的全新创作,烘托了民众的力量,为本片的超高观影人次奠定了坚实基础。
导演金泰民表示,《鸣梁》会拍摄三部曲,第二部的主体是寒山大战,第三部是这场战争的最后一场决定性的露梁大战,届时将有明军朝军组成的联合舰队,与日军展开规模空前的壮观海战。中国观众熟悉的邓子龙将军与李舜臣在此役中并肩作战,最后双双捐躯。续集有望中韩合拍,并将请来一线华语巨星加盟。
《鸣梁》也遭到不少韩国人抗议,认为对日军将领水岛之死的改写是美化了侵略者。
《鸣梁》戏说成份惹争议 各国对海战历史解读不同
《鸣梁》风头威猛之际,也在我国的网络舆论引发不少抵触和鄙夷的论调。这也无非厚非,一方面,韩国古装片《神机箭》,《平壤城》等,不乏贬损对手、篡改历史、目空一切的编排,给许多人留下“韩国电影热爱意淫”的印象;另一方面,中国人了解的历史告诉我们,朝鲜与日本的战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明朝水师的大海船、佛郎机炮与鸟铳,而非区区朝鲜将军李舜臣。许多明史爱好者只看个简介,就对《鸣梁》生出百般反感。
不过这次,倒要替韩国导演说句话。鸣梁海战确实是李舜臣和朝鲜军队自己的功劳,前几年有另一部韩国电影《天军》也表现过同样的历史事件。至于大家所熟悉的中朝联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名为露梁海战,发生鸣梁海战的次年。话说回来,鸣梁一战在日本和明军眼中,并没有它在朝鲜人眼中的那么意义重大,韩国学者为了弘扬民族豪情和荣誉感,历来把这场规模不大的战役夸张成海战之最,多少也体现出一丝自我拔高的意图。客观来看,鸣梁海战的确是朝鲜人自己创造的一场奇迹,以弱胜强也是事实,但是韩国历史把他演绎成抗倭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像主演崔岷植所说的“没有鸣梁就没有今天的韩国”,则是言过其实的。
关于鸣梁海战的真相,一直以来存在多方争议,比如有史学家称,鸣梁只是朝军以逸待劳伏击了日军前锋,等日军主力到达后,朝军已经撤离;至于鸣梁切断了日方补给一说也很存疑,鸣梁之后日军摧毁了朝军水师基地,夺取了制海权,若无明朝海军千里驰援,即使李舜臣全歼倭寇海军,朝鲜举国也难逃灭顶之灾。
当然,为了在中国公映,肯定不能以一贯的“去中国化”姿态激怒上帝。为了强调中国因素,也让内地观众更了解这场战争,在《鸣梁》中国版本中,片头加入了中国字幕介绍战争情况,还插入明朝水军的画面。而片尾有一艘暗示是明朝水军的龟船出现。影片中李舜臣此役只是登上舞台,鼓舞军心士气的前奏,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续集中一定会有大明水师威武亮相。
片中以弱胜强的情节,在日本也唤起抵制情绪。结合史实来看,影片的描述并不算夸张,鸣梁海战虽然是以寡敌众,但朝鲜水军的整体实力大大优于日军,日方安宅船体积虽大,但行动比较迟钝缓慢,而且外壳较脆弱,无法抵挡龟船撞击,日本海军规模虽大,却包含不少临时召来的民用船和海盗船,作战层面上远不如朝军正规战船。另外有意思的是,《鸣梁》也遭到不少韩国人抗议,认为对日军将领水岛之死的改写是美化了侵略者。其实这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毕竟只有用对手的勇猛,才能反衬出民族英雄的伟大,孰是孰非,就等我国观众观影后评判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