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6月25日,香港著名武术指导兼演员、导演刘家良因病逝世,享年79岁,这不仅是意味着又一位老一辈的香港电影人的永远的离开,也标志着香港影坛的一代功夫电影作者的逝去,毕竟,相比于同时代的张彻、楚原,或者成龙、洪金宝,刘家良几乎都是设计功夫打斗或者创作功夫片,又在自己导演的作品里将“功夫”与人物的性格、成长杂糅一起,香港影评人蒲锋语评价称,“在讲功夫克敌制胜之余,也活生生地描绘了这些功夫背后的文化肌理。”
相比于洪金宝、成龙等于占元门下的“七小福”等,刘家良是迄今闻名的黄飞鸿的隔代弟子——刘家良的父亲刘湛是林世荣的徒弟,而林世荣则是黄飞鸿的传人。而早在1953年的第四集《黄飞鸿一棍伏三霸》中,刘湛便替代了梁永亨担任影片的动作指导(只是“动作指导”的说法要等到六十年代初才开始正式挂名),并有一场戏是刘湛扮演的莫天豹与关德兴扮演的黄飞鸿的长棍对打,而刘家良也在本片里出演配角,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人生涯,早期作品也主要是《黄飞鸿》的系列作品,并于1958年的《黄飞鸿龙争虎斗》里担任主要演员之一。
六十年代中时,刘家良由演员转型于动作指导,早期时常常是与唐佳或韩英杰合作,包括《南龙北凤》、《云海玉弓缘》等。而在邵氏以张彻的《独臂刀》打开了“武林新纪元”之后,刘家良与“武侠电影大宗师”张彻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既有古装或民国背景的动作片《金燕子》、《十三太保》等,也有现代都市题材的《死角》、《愤怒青年》等。而他与唐佳之间的合作设计动作,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是唐佳更擅长于兵器的设计,刘家良则擅长于动作本身,如张彻导演的《洪拳与咏春》、《少林五祖》等,很长的幅度都在于表现人物的练功过程里,这点与刘家良的喜好通过生活细节尤其是练功戏来表现某种武功或者能力的进展有关,而到了刘家良与张彻闹翻自己当导演后,被进一步的放大,如“少年黄飞鸿”系列的《陆阿采与黄飞鸿》、《武馆》,前者有一段戏是很细腻的表现黄飞鸿练单头棍,棍子绕着碟子打圈,随后又练习绕饭碗、绕酒杯灯,后者里也有黄飞鸿如何的学习武功的过程,并在高潮戏的刘家辉与王龙威在狭巷的比武不厌其烦的呈现出来,包括洪拳十二支桥手、螳螂拳的崩步等,而刘家良的另一部作品《十八般武艺》也同样是不厌其烦的展现了某些武术的基本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像扎马步这样的动作基本功,在刘家良的作品里也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如《少林三十六房》、《武馆》、《洪熙官》等。
如果说,当时的李小龙从一开始就已经是“功夫高手”,或者在张彻、楚原等创作的武侠片里人物往往已经是身手不凡,那么,刘家良则是不厌其烦的表现人物的学功夫的过程,并由此将正面的师徒关系、传承情结融汇其中。《少林三十六房》是三德和尚收徒授武的过程,《烂头何》里也有师徒的元素,而在带有成长印记的“黄飞鸿”题材作品里,《陆阿采与黄飞鸿》的开场便是抢花炮,这既是直接表现师徒关系也与此前的黄飞鸿电影有着传承因素,而《烂头何》里身为“师父”的亲王基本上是站在何真的背后指导他一招一式而打败了对手,而将师徒情怀推向极致。即使是后来的《长辈》里,一方面刘家良试图创作出跟随着时代发展的功夫喜剧片,但另一方面依然把传统、师徒关系作为重要的线索。只不过,刘家良在八十年代初北上执导合拍片《南北少林》遭遇封杀三年后,“重出江湖”的作品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毕竟八十年代中时传统的武侠动作已经让步于富有当代都市生活色彩的《警察故事》式动作片或者时装喜剧。
作为著名的六十年代的动作指导、七八十年代的动作片导演,他不仅是与唐佳、韩英杰一起将“动作指导”这个原本不受重视的电影职位让世人刮目相看、给予正名,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细腻的学习武功、打败对手(如《洪熙官》里汪禹是如何的一次次学习不同的武功才终于打败了罗烈)的表现师承过程,寄寓了浓厚的传承情意结,也使得他成为了功夫片里的“作者”。
2010年的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时,刘家良荣获了终身成就奖,这对于曾经参与、促进了香港功夫动作片的辉煌的刘家良来说,无疑是实至名归,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辉煌的印记。如今,他的过世,是一代功夫电影作者的逝去,只留下一系列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