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专稿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止痛片/文)1954年出生的大友克洋在初中时代便立下成为漫画家的志向,在高中毕业之后,18岁的大友克洋带着成为漫画家的理想来到东京。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为《ACTION》杂志将梅里美的小说枪声改编成漫画。在随后的几年里大友为《ACTION》创作了一系列风格不同的作品。这这段时间为大友后来的漫画创作打了下基础的基础。
大友克洋第一次巨大的成功来自于1980-1982年在《ACTION》杂志上连载的漫画《童梦》,这部作品为大友赢得了第三界“日本SF大奖”。而1982年大友创作了改变他一生的作品《阿基拉》,从这部作品开始,大友发现了一种可以更好的表达思想的方式——动画,从此他从一个漫画家开始转变成名一名动画导演。
大友克洋也在1960年代加入了轰轰烈烈的反政府运动,这些也为日后大友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无论是《阿基拉》,还是《蒸汽男孩》常常可以看到许多暴乱的场面与示威的人群。而大友作品中的画风也过于写实,在他的作品中很难找到可以称为“美型”的人物,即便是许多漫画家极尽诱惑之能的女性角色,在大友的作品中也常常是塌鼻子、小鲍牙、平胸的形态出现。大友的作品之中常常蕴含着一种真人电影才具有的震撼感,这种风格的动画让整个世界的观众们明白了动画决非的孩子们的世界。
《迷宫物语——工事中止命令》(1987) 在这部带有实验性质的影片之中,大友克洋后期动画作品中所流露出对于世界的担忧,以及对于人类自身问题的探索都可以在这部短片之中看出端倪。在整部影片之中,机器人是否将人类的社会终结、日本经济发展过快,泡沫是否将会无法控制,这些严肃的命题都在影片戏谑的笔解中加以展现。影片最后,主人为了完成任务,而没有收入继续工作的指令,这一切却像是在暗中讽刺了一下日本上班族们的愚忠,可谓是神来之笔。
《阿基拉》(1988) 在2002年美国权威电影刊物《Wired》评选的影史上20部最佳科纪作品中,亚洲唯一一部上榜影片,而且也是唯一一部动画片便是《阿基拉》。由此不难看出这部影片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在这部影片之中,2019年的日本似乎是1959年日本的翻版,随处可以感受到一种动荡与不安,在这种不安之中,展现了大友对于人类心理与整个社会的深层次思考。影片最后仍是以毁灭结束,这也暗合了日本人的生命观,即在毁灭之后重生。
《回忆三部曲》(1995) 这部由三个独立故事的大友原作改编影片之中,可能最让人感觉到晦涩的便是由大友亲自导演的第三个故事《大炮之街》。影片之中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布满林林总总的大炮的城市一个普通家庭的最平凡的一天。如果读过乔治·奥威尔的《1984》便会对这部作品之中的场景不会陌生,大友将小说之中的场景进行夸张而深化的处理,整个社会都被一种意识形态所灌输,似乎整个城里的人都是军国主义分子,但是这种场面也可以大而化之,同样适合用纳粹、邪教等对于人类精神的催毁。整片影片看似晦涩与荒诞,但其中的深意却带有一种哲学性。
《蒸汽男孩》(2004) 虽然《蒸汽男孩》在思想上与故事结构上都继承了大友的风格,但许多大友的“粉丝”却并不太认可这部电影,这大概是因为本片将故事设置在19世纪的英国,并且大量2D与3D的运用使其更像是一部宫崎骏的作品而非大友的作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影片之中对于科学的两面进也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反思,而且随着大友年龄的增加,对于过分黑暗的故事也并不会像年轻时代那么热衷,而影迷们也不妨将本片看成是大友一次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