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 115 周年暨《费孝通散文》作品研讨会” 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汇聚文学界、社会学界、人类学界、民族学界众多专家学者及相关代表,以《费孝通散文》为切入点,深入研讨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精神、家国情怀与文学涵养,缅怀先生风骨,传承其思想遗产。
![]()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在致辞中全面回顾了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生涯与卓越贡献。他强调,先生晚年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理念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的文化追求,为民族团结与人类共同体建设注入深刻内涵。费孝通先生不仅是社会学、人类学与民族学领域的泰斗,更是杰出的散文家,其散文文辞隽永、寓意深远,兼具学术思想与人文温度,正如著名作家曹聚仁评价 “深入浅出,意远言简,匠心别见,趣味盎然”。人文社推出《费孝通散文》,旨在让读者从文学视角重新认识这位学术大家,传扬其精神与文采。
![]()
民盟中央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温华军表示,费孝通先生以《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巨著奠定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基石,其散文更是学术的真实注脚与人格魅力的生动写照,展现了知行合一的实验精神、文化自觉的理性思考与美美与共的博大胸怀。纪念先生的最好方式便是继承发扬其精神遗产,此次研讨会彰显了文化自觉与自强的担当。
文学界专家立足学科视角,深入剖析了费孝通散文的特质与成就。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认为,费孝通先生是中国式杰出学者,90岁高龄仍能清晰研判国情与大势。其散文展现出四大特质:虚怀若谷的自省精神、敢于直言的担当、真挚动人的情感、密集丰富的知识含量,加之精湛自然的文学语言,使其在做学问、写作与做人方面均成为楷模。《为西湖不平》《游滕王阁小记》等作品便是鲜明例证。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向阳评价费孝通先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学者,先生的成就是跨界的,乡村、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往往能从《乡土中国》里汲取很多营养和借鉴。费孝通先生的文学不是“要去做文学”的自觉地创作,而是在他的学者历程中有感而发,是自发地创作,非常可贵。散文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在别人身上要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作为人的一些复杂性。这一点在费先生写中学老师沈骊英先生的文章《一封未拆的信》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从这里能够看到费先生察人和察己的功夫都很强,他把自己也作为人类学当中的一个被研究者。在先生的文章中还能看到他思维的开阔。如在《参与超越 神游冥想》一文中提到:“我想告诉你们这辈人,脑筋一定要灵活些,要跟上这个时代的变化,这是一个变化很大、很快的时代。……现在我们脑子要有四维、五维空间,一个思想飞不起来的人,他思考的问题的关系都是平面的,立不起来的。”费孝通先生在1999年就已经预见到今天社会所要产生的变化,我们现在所用的AI等等,作为一个社会学家,他前瞻性地看到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方向。《费孝通散文》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有助于读者理解学人治学的情感、思维与方法论。
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施战军表示,费孝通先生是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重要资源,其“差序格局”等理念对各类文学创作与研究影响深远。先生散文蕴含“暗物质”与“硬功夫”,是功能社会学与人类学中国化的体现。如在《孔林片思》一文中,先生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门径、通途在哪里讲得很透。所以,他是土地的人,也是家国的人,是经世致用的人。施战军将费孝通与茅盾相比,认为二人都以实学研究社会本质,肩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其作品是为人为文的镜鉴与营养。读先生的散文,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如何写文章,文章的一些技法等等,更主要是看到文章是由怎样的骨骼、血脉、气息构成的,学习今天如何做一个行动着的文人,如何做这个时代经世致用的人。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陈平原认为,费先生在20世纪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仍能保存自己的良知,且在关键时刻抓住时机作出贡献,非常了不起。陈平原从“文与学”的传统融合角度展开,认为费孝通的文章承接中国文、学不分的传统,并非风花雪月的小文章,而是关乎国策与文明走向的大文章。在这些文章中,费先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创造力的重大命题,如发展乡村经济,甚至人类文明的走向,等等。特别是费先生在西南考察期间的“行记”类作品,兼具文学、日记、学术考察特质,隐含家国情怀,是学术史与文学史的重要文献。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称赞费孝通是“通人”,打通古今中外,将西方经验主义与中国儒家思想相融。其文章跳出书斋走向田野实践,在新文化语境下开辟独特路径,表达思想时充分考量问题复杂性,晚年更显学术包容性,形成开放丰富的思想体系。
社会学、人类学与民族学专家则探讨了费孝通学术思想与散文的互融互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所长王延中指出,费孝通的学问与创作始终源于社会实际问题,文章旨在表达思想与解决思路,而非无病呻吟或文字游戏。其专业学术内容却通俗易懂,文学界对其散文成就的认可,为认识其多方面贡献提供了新视角,《费孝通散文》对青少年了解前辈学者思想情怀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孙秀林强调,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重建与发展厥功至伟,学科范式、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仍留有其深刻烙印。先生的多维素养 —— 古今转换、中西穿梭、文理兼容,使其成为兼具人文色彩与科学精神的学者,这种特质在当代教育体系下尤为难得,让青年早期接触其作品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曦 出版社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