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泉眼·视界丨文化“两创”激活泉城基因,济南探索文化强市新路径

0
分享至

济南将文化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胜势,成功打开了文化强市建设的突破口。

文丨孟宝乐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千百年来,济南这方灵秀水土,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还孕育出悠远而深厚的独特文化。

从趵突腾空的灵动到历山揽胜的静谧,从曲水亭街的烟火气息到龙山黑陶的古老印记,从婉转悠扬的舞台艺术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成为济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宝贵资源。

济南,是一座拥有4600多年文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不断生长的现代都市。

近年来,在文化“两创”的引领下,济南持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加快促进文化事业繁荣与文化产业振兴,让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依然在当下熠熠生辉、滋养人心。

同时,通过多元化业态的培育,济南将文化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胜势,成功打开了文化强市建设的突破口,让传统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以国家战略为引领,下好文化“一盘棋”

时代的进步,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民族的复兴,需要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方针,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举旗定向。

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出台,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文化“两创”融入国家顶层设计。

2021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进一步明确以科技赋能保护传承、推动文化融入生活、创新传播方式,为地方开展文化“两创”工作擘画了清晰路径。

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山东迅速行动,先后于2022年、2025年印发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若干措施》,旨在建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区,在文化创造力、传播影响力、产业竞争力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省会城市,济南主动扛起“走在前、作表率”的重大使命,先后出台《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济南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实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化“两创”的系列举措,将文化“两创”工作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大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济南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两创”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必须以健全的制度机制为保障,统筹推进、久久为功。

近年来,济南立足文化资源禀赋,构建起涵盖顶层设计、专项规划与具体举措的政策体系,为文化“两创”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在规划层面,济南先后编制出台了《“十四五”文化济南建设发展纲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核心文件,将文化“两创”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创建“世界泉水之都、文化旅游名城”的总体目标。

在机制保障方面,济南建立了市区(县)两级协同推进机制,成立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班,实行项目化管理、清单化推进,对重大文化项目、重点工程挂图作战。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同时实施泉城文化人才工程,重点培育学术大家、文艺名家、文创专家和复合型人才,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人才培养体系。

济南的政策体系始终突出泉城特色,将泉水文化、黄河文化、龙山文化、名士文化、红色文化等作为文化“两创”的核心资源。济南正全力推动政策红利转化为文化发展动能。



从保护到活化,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济南坚持守正创新,从保护传承、研究阐释、产业赋能到全民共享,多维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特色路径。

在文物保护方面,济南率先在全省实施国有建设用地考古前置改革,累计开展考古调查勘探1500余项、考古发掘54项,相关成果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城子崖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评3A级旅游景区,“城子崖史前文化研学项目”获评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

大辛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遗址博物馆全面建成并即将开放;齐长城(锦阳关段)保护利用项目被列为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发展重点项目,长清定头崖西山段纳入首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截至目前,济南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省级文保单位176处,6.5万余件(套)可移动文物已完成数字化展示。革命文物保护同样系统推进,先后公布两批共96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一批小而精的纪念馆相继建成,让红色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精神底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亦成果丰硕。济南已高标准承办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获国家文旅部高度评价。全市现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13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与传承人总数居全省首位。

与此同时,济南持续打造“泉润非遗”品牌,建成泉城非遗坊219个,组建非遗志愿服务队,举办“五一flying”“精英荟”等系列活动,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作为全国首个位于省会城市中心区的传统工艺工作站,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平台;友谊葫芦非遗工坊入选国家文旅部典型案例,皮影戏、面塑等项目多次亮相央视,泉城非遗影响力持续扩大。

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深刻的研究阐释。济南充分依托高校与科研机构智力资源,系统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两创”实践提供坚实学术支撑。

理论研究方面,聚焦黄河文化、泉水文化、名士文化等主题,完成《济南重塑“舜城”文化品牌研究》《济南泉水人文传承价值研究》等重大课题。

古籍整理方面,推进《泉城文库》编纂与《济南文化论丛》等重点项目,出版《济南古城》《泉城文脉——图说济南历史》《济南名泉考》等一批文献成果,让沉睡的典籍焕发新生。

文艺创作方面,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汲取灵感,创排京剧《大舜》《李清照》《辛弃疾》、话剧《泉城人家》《英雄山》、莱芜梆子《烽火绝恋》、杂技剧《泉城记忆》、音乐剧《我家门前有条河》等大型舞台作品30余部及小型舞台艺术作品百余部。其中40余部作品荣获中国杂技“金菊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等省级以上奖项140余项。

电视剧《警察荣誉》《三泉溪暖》《大道薪火》登陆央视,纪录片《齐长城》《从河说起》央视播出,电视剧《警察荣誉》荣获“飞天奖”“金鹰奖”,网络剧《不完美受害人》斩获上海白玉兰奖,这些作品既彰显传统美学,亦传递时代强音。

济南还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常态化举办济南国际泉水节、济南国际双年展、中华“二安”文化旅游节、“二安文化”高峰论坛、黄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汇聚海内外学者智慧,形成研究、创作、传播良性循环。

一系列扎实成果,正是济南“两创”实践的有力印证。



从赋能到滋养,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济南坚持“文化+”战略,推动文化要素与旅游、科技、商业、体育等多业态融合,将文化资源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文旅融合方面,济南打造了明水古城、融创文旅城、华侨城欢乐荟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大项目,构建起百花洲、明府城、宽厚里、老商埠、上新街等特色文化休闲街区,成为网红打卡地与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同时,推出《明湖秀》《梦回西楼》等文化演艺项目,建设18家红色研学基地和30条红色研学线路。2021至2024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7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92亿元,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夜间经济成为济南文旅消费的新引擎。济南创新打造“泉城夜八点”城市夜游品牌,推出盛夏狂欢季、诗酒夜市、星空露营等特色活动。

2025年上半年,全市夜间涉旅消费同比增长13%,过夜游客增长超7%,济南先后获评“中国夜间经济十佳城市”“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

在“泉城夜八点・盛夏狂欢季”期间,济南联合中国银联、美团、携程、滴滴等平台送出暑期惠游大礼包,投入超4750万元用于文旅消费补贴,有效激活市场活力。



在产业创新方面,济南大力发展“山东手造”产业,构建标准体系和产业链条,建设生产基地与展示体验中心,推动传统工艺类非遗传承发展。同步实施“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文化济南”数字资源库与传统文化云平台,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开展“云阅读”“云演艺”“云展览”等新业态。出版印刷、数字影音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增量达542.8亿元,年均增速15.1%,文化产业已成为济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文化的终极价值在于滋养人心、塑造生活。济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场景,提升市民文化获得感。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全市累计建成泉城书房60家,实现区县(功能区)全覆盖。截至2025年7月,累计接待读者超1357万人次,借阅文献315万余册。“泉城书房—‘快递小哥’阅读驿站”项目荣获国际图联(IFLA)2021年图书馆营销奖第二名。全市博物馆年均举办展览近300场,开展社教活动千余场,服务观众达800万人次。特别是2025年5月策划推出的“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历史文化特展”在70余天内观众突破百万,有力助推“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文化普及方面,济南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建设一批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实践基地与特色学校。开展“文艺点亮泉城”二十四节气系列快闪,每年组织 “公益演出走基层”“戏曲进校园”“泉城好戏”“泉民大舞台”等惠民演出超8000场。连续举办13届“书香泉城”全民阅读节,结合传统节日策划开展千余场主题活动,让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

济南先后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竞赛金奖、“中国十大最爱阅读城市”“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全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及“2024年度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文化软实力正持续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生活品质。

当传统拥抱现代,当文化融入生活,当创意点燃消费,泉城济南,正以“两创”为笔,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画卷中,绘就最温暖、最持久、最动人的文化底色。

这里,已成为“诗和远方”的交汇之地,每一条流淌的文脉,都汇聚成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泉水不息,文化常新。相信随着“两创”工作的持续深化,济南必将以更鲜明的文化标识、更强大的文化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更加灿烂的时代光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界面山东 incentive-icons
界面山东
与企业共成长,与城市共发展!
1536文章数 67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