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蚌埠新闻网)
转自:蚌埠新闻网
![]()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 (记者 陈瑶 通讯员 方三档)11月20日,滨河南路主城区段(龙子河口—席家沟)全线通车。这不仅是蚌埠城市交通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一座城市从“跨河”迈向“拥河”发展的生动注脚。这条路,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勾勒出蚌埠未来发展的清晰轮廓。
![]()
一条路,串联起生态、生活与生产
市规划设计院市政所所长王道文向记者介绍,滨河南路西起涂山,东至长淮卫大桥,全长约18公里,贯穿城市东西,是蚌埠重要的城市次干路。目前通车的是滨河南路核心段,长7.2公里,这条路如一缕丝带,串联起朝阳路、延安路、解放路等南北向城市主干道,成为衔接南北、联动东西的交通纽带。然而,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作为沿淮风景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河南路将城市公共设施与水岸空间有机融合,构筑起一条集防洪、交通、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复合型滨水廊道。它不仅是市民漫步观景的亲水平台,更是蚌埠打造“河湖清亲两岸绿”生态目标的具体实践。从淮河岸线的综合整治,到“一河、两岸、四区、五线、十九点”的总体布局,这条路承载着蚌埠建设“美丽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雄心。
一条路,拓展出城市空间新格局
蚌埠的城市空间格局规划为“一河牵五水,双湖映三城”,蚌埠城市空间总体格局规划为“一河牵五水,双湖映三城”,即中心城区南北跨淮河,东西拥龙子湖与天河,构筑山水蚌埠;淮河上蜿蜒五条支流水系,包括天河、八里沟、席家沟、龙子湖和北淝河;天河和龙子湖倒映出龙子湖以西的老城区、龙子湖以东的东部新区和淮河北岸的淮上区三大城区。
而淮河,正是串联这一切的发展主轴。滨河南路沿淮河右岸堤防而建,是这条主轴上的关键一环。它的通车,不仅提升了区域交通出行条件,更加强了沿淮各组团之间的联系,同时有助于拓展蚌埠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形成蚌埠中心城区品质化、精细化的公共活动空间。
在“四横三纵、六核八组团”的城市结构之下,滨河南路如同一条活力脉络,为中心城区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它拓展了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优化了城市功能布局,为未来淮河两岸城市中心的集聚奠定了坚实基础。
![]()
一条路,畅通了城市交通“大动脉”
随着城市发展,蚌埠主城区交通压力日益加剧,跨河桥梁与东西向干道在高峰期拥堵严重。目前北岸淮上区与南岸蚌山区、禹会区、龙子湖区等城市组团之间南北向联系主要依靠大庆路、朝阳路、解放路等跨河桥梁,交通压力较大;淮河两岸东西向联系主要依靠淮上大道、胜利路、涂山路等通道。滨河南路的建成,有效完善了“一环、两联、多射”的路网体系,增强了东西向通道的通行能力,分担了胜利路、治淮路等主干道的交通压力,均衡老城区路网
它不仅是交通的“分流器”,更是路网结构的“优化师”。通过构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级配合理的路网系统,滨河南路提升了整个城区的交通效率,也为淮河两岸产业开发与生态旅游带来的新增交通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条路,筑牢了城市安全与品质双重屏障
“这条路串联起蚌埠市民的日常生活与城市梦想,在这条路上,我们看到的是河清岸绿的美好画卷,是城河相拥的空间格局,是交通畅通的便捷生活,更是蚌埠迈向高质量发展之城的坚定步伐。”王道文介绍,淮河堤坝,既是防洪的“生命线”,也是城市的“风景线”。滨河南路工程在提升交通功能的同时,同步加固了淮河南岸的防洪能力,实现了“防洪+交通+生态”的三重效益。它不仅是市民出行的便捷通道,更是守护城市安澜的坚实屏障。
通过系统性改造与整体提升,原本杂乱滞后的岸线环境得以焕新,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得以扭转。这条路,以“三位一体”的综合效益,激活区域发展活力,以滨水生态的景观优势提升城市宜居指数,成为展示蚌埠滨水风貌的靓丽名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