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 11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培育新质战斗力 释放治理新效能——浙江公安深耕数字土壤》的报道。
借助一副小巧的智能眼镜,在道路执勤的民警通过简单注视,就能迅速识别车牌是否办理了出入通行证。前不久刚落幕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智能警用装备的普及应用悄然改变了安保方式,也成为这场江南水乡科技盛会独特的注脚。
近年来,面对社会治安治理的新形势新要求,浙江公安充分发挥科技产业发展优势,深耕数字土壤,培育公安系统内部创新生态,探索新技术、新理念在警务场景中的深度应用。一批聚焦治理难点和优化警务服务的应用、装备不断涌现,成为充实浙江公安日常工作的“新质战斗力”,推动“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持续释放治理效能。
科技装备智能应用不断涌现
杭州市滨江区奥体中心内的演唱会刚一启动散场,3架警用无人机同步升空,从高空视角“紧盯”重要散场通道。
在安保中心指挥室,无人机捕捉的实时画面显示西侧人流激增,有必要调整动线。经过中心指挥员确认,现场民警立即接到指令,并按照预案拉起临时通道,人流疏散逐渐顺畅……
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全省累计平稳举办约1300场次大型国际国内赛事和重大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等活动,这样的有序场景已成管理常态。
从AI智能眼镜高效识别到无人机巡逻喊话,从探索应用各类警用机器人到搭建智能执法平台……一批灵活高效的智能装备、应用涌现,得益于近年来浙江公安不断适应新形势、扎实推进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的努力。
浙江省公安厅新质战斗力专班负责人介绍,一批广泛应用于实战的智能装备适应了除险保安打击新型违法犯罪的需要,让群众在“无感”中收获了更高水平的安全感。
2024年,浙江省公安厅出台“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包括开放共享“十大警务应用场景”,覆盖智能装备、大数据算法等前沿核心领域。
浙江各地公安机关积极发挥基层创新活力,探索出一批灵活高效的AI智能装备和应用场景:嘉兴公安在水网密集的水乡小镇,投用无人巡逻艇,通过5G网络实现自动巡航、重要点位探测、水质实时监测等功能;丽水公安针对山区道路交通事故易发等情况,搭建道路交通异常事件监管应用,不仅实时监控自然灾害,还可实时感知占道晒粮、违规停放等矛盾易发情况……
接续推进体制变革系统重塑
不久前,湖州市长兴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求助:一名86岁老人外出走失。长兴县公安局立即启动“智慧110”协同处置机制,不同警种、部门迅速形成临时“作战小组”。
与此同时,无人机扫描图片、交警排查道路情况、村民提供线索等,相关信息被实时筛选并推送至现场民警的“警务通”。最终,巡逻的无人机捕捉到周边废墟中有热源,疑似老人倒地,指挥中心立刻同步现场情况并联动120,仅用1个多小时,联动4个警种、2支社会力量完成救援。
湖州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新质战斗力以科技为主导,但并不局限于技术创新范畴。这起救援背后,是部门间信息壁垒的打通,实现不同警种数据资源有效整合,处置能力和效率全面提升。
早在2004年9月,浙江省委前瞻性地对公安机关提出“构建现代警务机制”的命题。20多年来,浙江公安顺应形势、接续推进,持续在公安工作现代化中走在前列。
2021年,为解决数字化场景应用多、平台多、数据标准不统一存在壁垒等问题,浙江省率先提出建设“浙警智治”平台(“公安大脑”)作为省级层面的“系统底座”,实现数据标准统一、互通共享。
“实现工具、模型都在同一个‘操作系统’中‘嵌入’,并在具体案事件处置中迸发战斗力。”浙江省公安厅新质战斗力专班负责人说。
目前,浙江公安提出“全量业务上平台,线下问题线上解”,“浙警智治”平台持续迭代升级,已成为浙江公安日常工作的主平台与主载体。
从“经验判断”到“数字赋能”,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从“处置单一案件”到“治理同类问题”……承载和培育新质战斗力的过程中,浙江公安警务运行模式也在变革与重塑。
从2024年开始,杭州公安组建了400余人的AI训练团队,通过导入海量政策文件和群众咨询记录,持续训练知识库;绍兴公安以“战队”模式激发基层创新力,目前已建成17支创新人才“战队”,研发情报分析问答机器人等6大系统平台、63个实战模型,提升类案处置效率……
新质战斗力与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
在温州市中心的五马街,一支公安日常巡逻小队格外引人注目,整齐的队列一侧跟随着一位特殊队员——“球警官”。
这款形似“大黑球”的装备是温州公安与高校、企业共同研发的警用机器人。自2025年7月首次亮相以来,已在温州市鹿城区部署3台,应用于日常巡逻。
温州市公安局鹿城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靠特殊的“身形”,“球警官”能够很好适应不同地形和恶劣环境,在短时间内接收指令,随后自主执行追踪、格斗、抓捕等警务任务。目前这款机器人还可加载催泪器等装备,用于反恐处突等特殊场景。
“球警官”的诞生和应用是近年来浙江公安持续推动警企研联动的缩影。2024年,温州公安在展会中发现球形机器人具备灵活快速等独特优势,立即同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有关企业进行联系,启动针对警务需求的合作研发。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酉是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他表示,匹配公安特殊的实战场景、警用需求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产业化能力的过程。经过这一项目的攻关,未来球形机器人将在机场、油田、坑道等更多场景中实现广泛应用。
浙江省是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在数字安防、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上,具备扎实产学研基础;与此同时,警务应用需求也为产业提供了广阔的“试验区”。
浙江省公安厅新质战斗力专班负责人介绍,围绕打造公安通用、民警常用的“爆款”产品,省公安厅与多家科技创新头部企业和浙大、之江实验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院所合作。2024年以来,浙江公安已上报新技术装备应用项目180余个,部分装备应用已从浙江试验成熟并走向全国。
数字化智能化装备应用不断融入、助推业务,也得益于浙江公安近年来依法合规、审慎有序地推动警务场景开放,在安全框架内推动企业脱敏使用公共数据进行研发迭代。
浙江省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杨青玖表示,这是浙江省公安机关服务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加快提升自身新质战斗力的有益探索,二者双向拉动、相得益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