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创新实践

0
分享至



潍坊市临朐县寺头镇将“小红果”变成“致富果”。(□资料图)

  初冬的齐鲁乡野,一片片跨越乡村边界的振兴热土,正通过媒体记者的镜头与笔触,向外界传递着蓬勃的脉动。

  从烟台招远市大户庄园片区,到枣庄薛城区沙沟镇“冠世园·榴光溢彩”片区,一场覆盖11市、25个省级片区的行进式集中采访,记录着一个个“攥指成拳”的鲜活故事。

  而这些生动的一线实践,正与国家层面的战略擘画同频共振。在不久前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被正式写入“十五五”规划建议。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山东聚焦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创新探索,为这一国家方略提供了来自实践最前沿的坚实注脚。

  (一)绘就“一张图” 下好“一盘棋”

  俯瞰齐鲁,15.8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着5.4万个行政村、3400多万农村人口,交织着多元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

  然而,跨入乡村振兴发展新阶段,这一省情省况也展现出严峻的一面——多数行政村规模小、布局散、基础弱;“撒胡椒面”式的投入难成气候,“单兵突进”的模式难以为继。这片厚重的乡土,正倒逼一种从发展思路、方法到路径的深刻变革。

  变革不会凭空而来,乡村演变亦有其内在肌理。历史基础与现实诉求,发展态势与内生动力,都不断重塑着一个个村庄的物理形态,也激发出人们求变求新的精神面貌。正是在多重因素的酝酿发酵下,从“千万工程”经验启示与基层鲜活实践中,山东找到了“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这把“金钥匙”。

  细察齐鲁大地的片区化实践,一个特征格外鲜明:许多成功的片区,最初都萌芽于村庄间地理相接、人缘相亲、产业相连的天然纽带,是一种基于地缘、人缘、业缘的“自然生长”。

  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战略远见,正体现在对这一内生性演变规律的敏锐洞察,并顺应农村人口变化和村庄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将这种自发的、零散的协同倾向,转化为自觉的、系统的战略行动。这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势”之所向、“为”之所至。这个“势”,就是现代农业追求规模效益的经济规律,是公共服务渴求集约高效的社会规律,更是乡村社会守望相助的文化规律。

  牢牢把握和顺应规律,坚持“一盘棋”谋大局,一体化抓落实,一张立足全域、科学统筹的顶层蓝图,一场“自下而上”基层探索与“自上而下”高位推动的深度融合,让乡村全面振兴的恢弘画卷在齐鲁大地徐徐铺展。

  从2019年开始,在先前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山东省委、省政府在不同会议和文件中接连定调,“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实施路径以片区建设为抓手”“实施片区化整体推进”“打造引领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片区”……一系列科学周密的安排部署,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具体路径。

  方向有了,路径明确了,但片区具体怎么划定?面对数以万计、情况各异的村庄,如何兼顾不同村庄的利益诉求和发展定位?山东的答案是“分好类、排好队,明确建设优先序,确保抓一片成一片”。

  规划时既看整体,以县域为单位综合考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集聚度、功能互补性等因素;也看局部,细致分析村庄的类型定位、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产业特色等现实条件。

  我们看到,走好全省“一盘棋”,胶东、中部、鲁南、鲁西四大区域优势互补、各展所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全域突破。

  胶东的青岛、烟台等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高效农业和农文旅融合产业,在全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中部的济南、泰安等地则聚焦都市农业、城郊农业、智慧农业,发挥承东启西衔接作用;

  鲁南的临沂、济宁等地,培育的是山区特色经济、滨河临水经济、农文旅经济;

  鲁西的聊城、菏泽等地,则更注重强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打造“齐鲁粮仓”核心区。

  于是,齐鲁大地上,一批风格鲜明、各具特色的片区渐次成形,绘就了“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生动图景。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正是片区化建设的关键方法论。当前,山东每年规划建设片区300个左右,其中省级70个。每一个片区实施计划,都是充分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而制订的。“大带小、强带弱”,由小片到大片、少片到多片,做全面发展的“五好学生”,干出的便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气象。

  (二)不搞“一刀切” 避免“同质化”

  片区化,是解锁乡村全面振兴的金钥匙,但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因地制宜、分类有序、精准施策,是万千乡村蝶变背后的关键词。在这个意义上,片区化与精准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

  实践中,各地立足自身实际,不搞“一刀切”,避免“同质化”,精准锚定发展定位,因地制宜,依托产业、生态、文化、组织等优势,锻造解锁片区振兴的“金钥匙”。

  产业驱动,结出乡村“致富果”。

  一颗“红果”,映照火红的日子。北美冬青的种植,带动威海市环翠区菱角湾片区42个村共同发展,让300多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一头大蒜,身怀“七十二变”。在金乡县鱼山片区,大蒜“长”出30项国家专利,核心村崔口村的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60万元。

  菱角湾选择北美冬青,金乡打造大蒜品牌,不同的地区,打造不同产业,都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在山东,这样的产业连片振兴实践已蔚然成风。章丘大葱、烟台苹果、寿光蔬菜……一个个特色品牌,成为片区发展的“金字招牌”。

  这也揭示一个道理,发展不能照搬照抄,因地制宜是关键。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结出的就是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生态塑造,铺展发展“新画卷”。

  滕州市龙阳镇“龙湖月色”片区,打造望湖公园、龙湖码头等景点,累计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营收突破800万元,村民们的“文旅饭”越吃越香。

  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杨家山里片区,凭借“山水村浑然一体”的生态画卷,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2024年片区8个村集体总收入超400万元。

  东阿县大桥镇铜城街道“沿黄九品·品品连乡”片区,发挥沿黄生态资源价值,打造艾山·王道口旅游风情带,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一个个乡村蝶变,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共赢。生态“高颜值”也能成为“高产值”,发展“含绿量”也能成为“含金量”。

  文化赋能,提升乡村“软实力”。

  走进招远市大户庄园片区,从丰收节到村BA、山地自行车赛,大户陈家村把田埂变成“国字号”赛场。

  这片热土的体育梦想,是软实力的凝聚。近40年来,大户陈家村坚持每两年举办一届农民运动会,将体育精神深植于村民生活,将文化“两创”的生动实践写进乡野,照亮了乡村的振兴之路。

  村美人和,宜居宜业。放眼齐鲁大地,从东昌府区堂邑镇“邑路繁花”片区的葫芦文创,到巨野县董官屯镇片区的工笔牡丹画,文化“两创”活化资源、赋能产业,写就的是乡村人文经济学的大篇章。

  组织联动,筑牢发展“同心圆”。

  在莱州市金城镇城后王家村,幼儿能免费入托,75岁以上老人能免费吃饭,乡村食府、卫生室、养老院等设施一应俱全。

  作为省级村党组织“跨村联建”试点,城后王家村和新城村牵头,联合周边8个村庄,围绕黄金产业链条成立17家配套公司,发展起多个合作社,2024年片区村庄平均收入超300万元,解决就业2200余人,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

  片区内的村庄,怎么才能真正相融?党组织是片区化建设的“主心骨”。通过健全的组织体系,将分散的资源统筹整合,一体谋划推进发展,不仅实现村与村的物理连接,更催生化学反应,形成片区建设新共识,锻造乡村发展“向心力”。

  (三)凝聚“一条心” 同筑“振兴梦”

  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既非政府的“独角戏”,也非农民的“等靠要”。其持久动能,根植于坚强的政治引领、高效的治理协同和活跃的要素涌动,最终汇聚成政府、市场、社会与农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合力。

  党建引领,“五级书记”扛起政治责任。

  2023年7月,央视财经频道《对话》特别节目《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播出,山东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来到临沂市院东头镇片区,共话乡村全面振兴。

  五级书记话乡村振兴,话的是什么?

  是责任担当。有基层干部说,“选好一个人,往往就能搞活一个村”。作为“一把手”工程,乡村振兴从省委会场到田间地头,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为片区化提供了最坚强的组织保障,确保了一张蓝图干到底。

  是能力本领。千村千面,真到推进的时候,使的往往是“绣花功夫”。片区要各有特色,那就得会规划、能创新;村子要协同发展,那就得懂村情、抓重点;要解决资源要素问题,那就得懂农业、善统筹。

  事实证明,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强化党建引领,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体系,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增强党员干部能力本领,正是山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政治保证。

  治理协同,从“邻里亲”到“一家人”。

  片区化深层次的创新,是治理模式的变革。其核心在于打破村与村之间的无形心墙,构建休戚与共的治理共同体。

  新泰市见子山农旅片区通过“强弱结对、跨村联建”,达成优势互补;沂源“沂河源”片区建设民生综合体,实现服务共享;荣成市“好运成山”片区成立民宿发展联盟,推动事务联办。这些实践表明,通过组织连片共建、治理连片增效,昔日的“邻里亲”真正变成了发展路上的“一家人”,为资源流动和利益协调提供了制度保障,实现了“1+1>2”的系统效能。

  要素破壁,激活内生发展的“一池春水”。

  片区化的终极创新,在于它构建了一个要素能够“算得过账”的场域,有效破解了“人、地、钱”的瓶颈。

  一方面向内激活,如沂水诸葛镇“陌上花开”片区,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盘活闲置宅基地、废弃水池等“沉睡资源”,让“死资产”变为“活资本”。另一方面向外借力,推动国企下沉、人才集聚、金融赋能,如山东文旅集团整体打造泰山·九女峰片区,引入市场化活水,吸引“新农人”返乡创业。这标志着片区化发展模式从“外部输血”向“内生造血”的深刻转变。

  总的来看,全面梳理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创新实践,以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突破的是长期制约乡村发展的结构性瓶颈,回应的是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铺展的是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壮丽图景。

  以片区化为抓手,通过扎实的制度设计,让资源活起来、要素沉下去、农民动起来,走出的将是一条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的振兴之路。未来,在这片因片区化而更加生机盎然的广袤土地上,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将成色更足、底色更亮,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更为坚实的山东力量。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记者:李岳岳 方垒 贾涵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无线临沂 incentive-icons
无线临沂
无线临沂手机客户端
5682文章数 639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