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19时01分,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名誉会长,优秀作家、社会活动家罗峪平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4岁。
作为开国大将、公安部原部长罗瑞卿之女,罗峪平女士曾在一篇自我介绍中写道:“笔名用了小名点点,朋友和熟人给‘组装’成了容易记的罗点点,大名从此少有人用。”
![]()
罗点点(1951年-2025年)
罗点点是中国生前预嘱推广事业的发起人和创办者,是中国安宁缓和医疗事业卓有成效的推动者。19日下午,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发出讣告:
“罗峪平女士还是众多读者喜欢和尊敬的作家罗点点,是许许多多同事、战友、朋友的良师益友罗点点。罗峪平女士与癌症抗争多年,她的乐观、坚毅为人钦佩,直至最近还一直和我们一起工作。我们为失去她倍感悲痛和遗憾。
遵照罗峪平女士及其家人的意愿,将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追悼会及任何形式的追思会。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罗点点当过农民,当过兵,也当过医生;从事过医疗机构管理、投资管理公司调研等工作,担任过刊物主编、媒体集团创意总监等职位;出版过小说《白火焰》,传记《将军从这里起步》《非凡的年代》《红色家族档案》等,为《三联生活周刊》《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等报刊撰写过专栏,担任过《永不放弃》《急诊科医生》等影视剧的编剧。
![]()
《急诊科医生》剧照
2006年,罗点点参与创建国内首个推广“尊严死”和“生前预嘱”的“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2013年,她参与创立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任该协会荣誉会长。撰写了《我的死亡谁做主》一书。策划与主持了《死亡如此多情》《死亡如此多情Ⅱ》《安宁疗护有故事》三书。专著有《选择与尊严:遇见生命与死亡》等。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选择与尊严”首页也于昨日从彩色变为黑白,同寄哀思。
据介绍,起初这家公益网站只是一个“不插管俱乐部”,几位懂医学的朋友聚在一起,半开玩笑地说临终时绝不过度抢救,该走就走——他们不希望自己在ICU病房,“赤条条的,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工业化’地死去。”
网站为此特别设计了一个温暖的LOGO——一棵美丽的七彩树,树下一片红叶正在随风飘落。在这个画面里,死亡没有恐怖,只有自然和平静。
![]()
“选择与尊严”网站logo胸针
如今,这棵七彩树下的那片“红叶”,在这个初冬时节已随风飘逝。
亲历触动与“不插管俱乐部”的诞生
二十多年的从医经历,是罗点点生命轨迹转变的起点。她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先后在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参管理局卫生处门诊部从事临床和行政工作。这段经历让她目睹了太多患者在生命末期的痛苦与无奈。她曾坦言,“我曾经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过深深的怀疑”,因为“当这个人面临巨大痛苦、要离开世界的时候,你束手无策,这个事情非常非常难受”。
这种对医学局限性的深刻认知,为她日后寻找“出路”埋下了伏笔。
![]()
医者罗点点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04年。罗点点的婆婆因糖尿病住院,被一口痰堵住导致心跳呼吸骤停,医生用上了呼吸机。老人陷入了一种完全没有质量的生命状态:没有意识,全靠机器维持。罗点点想起婆婆曾说过不希望这样被抢救,但当她真的要做出撤掉呼吸机的决定时,却感到无比挣扎。“回到病房,拉着婆婆的手,感受到从她体内传来的温暖,我所有的决心在那一刻瞬间崩溃。”最终,家人决定尊重老人意愿,撤掉了呼吸机。第二天,老人平静离世。事后,他们在老人的日记本里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在生命尽头不希望被过度抢救。这张字条让罗点点深感震撼。
2006年,罗点点和几个医生朋友一起创建了“选择与尊严”网站。起初,这只是一个“不插管俱乐部”,几位懂医学的朋友聚在一起,半开玩笑地说临终时绝不过度抢救,该走就走。他们设计了“我的五个愿望”文本:包括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我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我想让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我希望谁帮助我。
![]()
《安宁疗护有故事》 顾晋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年
在推广初期,困难重重。正如她在《安宁疗护有故事》一书《自由之风》一章中回忆,在新书发布会上,曾有人提问:“我想问问在座的医生,有没有死在你们手里的人回来找过你们?”这让她一时语塞。
所幸,在场的卫生部前任副部长黄洁夫和病理解剖学专家纪小龙以真诚和智慧回应。黄洁夫说:“我是多年的肝胆外科医生,近年来又做器官移植,大家可以想象我见过多少死亡。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这位先生,我在临床上碰到的患者,没有一个死后回来找我……我的体会反而是,只要尽心尽力,带来新希望,无论患者还是家属都会感谢我们。”纪小龙也表示自己常年与遗体为伴,“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打雷闪电,从没有死者来找。我为什么不害怕?可能是太想得出正确的诊断吧。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别人也对得起自己吧。”这件事让罗点点深感“大医精诚”。
“尊严死”并非“安乐死”
罗点点在推广“尊严死”概念时,不得不经常解释它与“安乐死”的区别。她强调,“‘尊严死’不是‘安乐死’。‘尊严死’只是放弃人工维持生命的手段,让患者自然而有尊严地离开人世,最大程度地减少痛苦,而‘安乐死’是在医生的协助下自杀。”
她曾讲述一位靠呼吸机维持了四年生命的老人的故事,老人身上一度同时插着五到六根管子,食物要靠鼻管来喂,鼻腔都已经溃烂了。他甚至对妻子说:“恨死你了,你要是对我好,我那样睡着觉就走了,我多好啊。”这样的真实故事,让人深刻理解罗点点所倡导的“尊严死”意义何在。
![]()
比较图
在推广理念的路上,罗点点遇到了重重阻力。“死”历来是为尊者讳的国人最忌讳的字眼。她和志愿者去各大医院传播“生前预嘱”,常被婉拒:“我们这儿是救死扶伤的地儿,谁接受得了你们说死呀!”让朋友在公园的合唱团里发问卷调查,唱歌的阿姨们不乐意了:“活得好好的,这么早让我们想到死?”她意识到,很多时候,不是医生,而是中国人“孝道的传统观念”这把最有力的手,把各种管子插入了病人的身体。
![]()
罗点点
2013年6月25日,经过北京市民政局审查批准,她推动成立了“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协会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与英国圣克里斯托弗护理院合作开展培训项目,培育专业人才。同时,策划出版书籍也成为她传播相关理念的重要途径。
从实践案例到生命教育的书写
罗点点深知,理念的推广不仅需要清晰的界定,更需要真实的案例支撑和有效的传播载体。她与协会同仁策划编辑的《死亡如此多情Ⅱ》和《安宁疗护有故事》,正是将临床实践转化为公众可读、可感文本的重要努力。
![]()
《死亡如此多情Ⅱ: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 生前预嘱推广协会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年
《死亡如此多情Ⅱ》以“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为核心,通过纪实文学的形式,将医务工作者在生命终点前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呈现给公众,用鲜活的故事诠释生死。而《安宁疗护有故事》则更进一步,不仅记录故事,更侧重于解析故事背后的理念与方法。
书中《我们选择不能让母亲饿着走》一文记录的石家庄案例尤为典型。面对家属“不能让母亲饿着走”的情感焦虑与医学上避免增加临终者痛苦的伦理原则,社区医生通过协会平台集思广益,最终找到了在尊重家属意愿的同时,加强心理支持和舒缓照护的平衡点。这个案例生动表明,安宁疗护并非简单的“治”或“不治”,而是一门在生命末期进行全人关怀的艺术,其核心是沟通、理解与支持。罗点点在书末对此案的点评——“不知大家怎么看怎么想,但我觉得,这就是善终了吧”。
![]()
《选择与尊严:遇见生命与死亡》 罗点点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年
与此同时,罗点点个人的写作构成了理念传播的另一重维度。她的专著《选择与尊严:遇见生命与死亡》,并非一本艰深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融合了个人经历、医学知识与社会观察的散文集,旨在搭建一座连接专业理念与公众理解的桥梁。
正是通过这种将实践案例记录与人文书写结合的不懈努力,罗点点及其同道们逐渐推动了社会认知的改变。她曾欣慰地看到,截至2022年,已有近两万人在“选择与尊严”网站上填写了“生前预嘱”。她深信,通过持续的讲述与传播,“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盼望的、心心念念的‘好死’和‘善终’就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变成现实。”
如今,罗点点自己的人生红叶也已飘落。她的离去,一如她所倡导的方式——安静、简洁、遵循意愿,没有告别仪式,充满了自然与尊严。她以医者的仁心、作家的笔触、倡导者的热忱,毕生致力于让生命的谢幕如同秋叶般宁静而体面,更提醒着我们:从容面对终局,方能更好地珍惜当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